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DVD時代的電影複製

文/多明尼克.巴依尼 梁曼嫻譯

  我認為目前正逢人類史上受影片拷貝問題而衍生的教化、教育及新的傳承後果最嚴重的時代。錄放影機、攝影機,尤其是DVD播放機的問世,帶來許多影響……幾至「人類學」的層面。

  DVD影響人類的時間長遠。自古以來,錄像或電影,一直只受學校所用。直至今日,影像都只扮演啟發的角色。套句珍薇葉.賈姬諾(Genevieve Jacquinot)的話,影像不過是「一道可口的小菜,助長開胃或在想像或娛樂上引發食慾。」

  我曾在電影俱樂部工作過一段很長時間。電影俱樂部,據我所知,在當時是很見不得人、只有懶人才會去的地方。直到影像被賦予高貴的教育功能後,才引發了 對電影似是而非的認知,影像的表現在大腦認知過程中有其真實的角色,一直不為人所知,所以才會讓人誤解影像在概念成形前的地位。

  DVD先前就有的爭議:「原創抑或只是拷貝」,無論是美術館內播放的第一手影像或美術學校內播放的複製影片,電影或錄像,只要讀過阿多諾 (Adorno)或班雅明(Benjamin)的文章後,這種爭辯也不再具意義……。電影的負片,「原始」母片,都已經是拷貝的影片。我們都忘了藝術史其 實就是藝術品複製的歷史。沒有複製的藝術,就談不出藝術史。

  我們所教授的電影史,可說實際經歷了三個階段。錄放影機和DVD則起而顛覆了這幾大階段。其中第一階段:電影的發明。我們得認同發明的緣起。這裡可藉 由居勒.馬黑(Jules Marey)錄製及組合的分析來看,內容是他和盧米埃兄弟(Lumiere)將人類、動物動作外觀的描述,轉化成系列電影的演出。

  第二階段即電影聲波的重建。取自世界中嘰嘰喳喳、從不間斷的人類話語,伴隨著音樂出現。聲音突然的現身,呈現了故事以及似真似假的人生剪輯。聲音「摧 毀」了默片的影像剪輯,因為影像最先受人注目的,還是其美術造型的視覺部分。

  第三階段發生在1980年左右:電影的磁帶拷貝及數位拷貝興起,引起鉅大的影響。從此我們可以在家裡保存暫時性的物品,並且可以動手改造,延長物品的 時間性。買畫作的話,我想沒有人會想動手改造,而且不希望人亂碰,以保存作品象徵性及純視覺娛樂上的意義。但是如果買的是一幅大師級複製品,喜歡搞怪又幽 默的人,就可能會動手加工。

  說到這裡,錄影帶及DVD都還沒包括進去。後續會再說明。這可是一件難以想像、前所未有的事:以錄製及重組方式將藝術手法的某段時間形式保存在自己家中。(本文摘錄自近日出刊之《電影欣賞》第136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