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雲裡的符碼



這次D.Paini來,特別談到了電影中的雲
反讓我想起這個英國樂團 the code in the clouds
不知道他們是否心靈相通

而這次la phobique 也有幸作為paini的短暫隨同
同遊了故宮,光華商場,在東區閒晃。
即使la phobique在paini眼中可能真的只是幼稚園的小bebe(以本人法文退化的程度來說)
他還是一直保持著活力,也很幽默。
當la phobique談起自己不習慣巴黎的生活,他反倒說了他離不開巴黎
談到他在法國教授的課程,跟學生的互動。
又,這次他來台的十天行程滿檔,其依舊將他壓縮的休息時間排得滿滿
要看很多的台北景象,觀察台北,去台北的動物園,去廟宇。拿著他的camera不停的錄影
錄人,錄景,錄事
從不露出疲態,也總是熱情的笑臉迎人。

下波la phobique將放些講座活動的照片幫大家回憶一下!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Dominique PAINI再度訪台行程與講座

可愛的法國電影人Paini又再度來台了。
此次在國北教大也將舉辦講座和在台大的"電影藝術與當代議題"與學生們互動
其他還有在台中國美館,台北光點與電影資料館的各個活動座談喔!
因為blog有特定格式,請大家點進頁面才可以看見全部喔




MISSION A TAIPEI

多明尼克.巴依尼講座行程


Date / Heure

日期/時間

Activité / Lieu

活動/地點


Mercredi 2 décembre十二月二號星期三
9h-11h

專題演講 «亞洲電影中的安東尼奧尼主義»

地點 :台灣藝術大學


法文中譯:林志明


Vendredi 4 décembre十二月四號 星期五
10h-12h








14h~15:30

專題演講 「電影中的雲」(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舉行座談會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館405教室

法文中譯:林志明教授

下午14:00至15:30於藝術館三樓會議室舉行問題討論

法文中譯:林志明教授


Samedi 5 décembre十二月五號 星期六
14h-16h

專題演講:「高達電影中的白痴」

地點 :台北光點

法文中譯:孫松榮


17h-18h30

專題演講:「何謂法國電影?」

地點 :電影資料館

法文中譯:林志明教授


Dimanche 6 décembre十二月六號星期日
13h-15h

專題演講:當代素描「數位之手」展覽

地點: 台中國美館

法文中譯:林志明教授


Lundi 7 décembre十二月七號星期一
10h-12h

專題演講:「電影中的雲」(二)

地點 :台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大禮堂

法文中譯:林志明教授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那些金馬影展教我的事

如題,金馬影展今年又教會la phobique不少事,即使已經七年了。
每年la phobique都能從其中學到些新的教訓。

某年,因耽擱坐計程車匆忙趕去花了幾百塊,依舊超過入場時間20分鐘不得入
前年,睡三個小時起床趕早上十點的場次,晚上在朋友的工作討論會上睡著還被發現
去年,去家樂福劃位的計策大失敗,坐在櫃檯痴望了半個多小時,櫃檯小姐才說跟系統連不上。
瞬間世界都要崩毀了。
今年在家附近的何嘉仁劃位,自以為不會有什麼人,早上十點半衝去已經拿到21號的號碼牌,
12點去排隊,下午五點才劃完。整整站了五個小時,其中花了一半時間在看韓文會話書
學了"jal-jaa-yo"(好好睡)(真的想睡呀),"cheng-man-e-yo"(不客氣) "ba-bo-ya"(你這白痴)等等。不敢去廁所跟買飲料,不時在電話中跟打來打氣的朋友尖叫,知道誰跟誰都劃好了,
好心的友人亦會提醒哪些場次可以放棄了。

除了"終極劃位戰",每年金馬影展教我們最深刻的事不外乎就是在現實生活和電影中作選擇。
即使通過了劃位的考驗,每每當電影時刻逼近的時候,要怎麼排除萬難準時抵達現場才是最難的。
三個星期的期間,一年中的厄運都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發生
意外,作業作不完,期末大綱跟每學期的presentations ,工作等各種緊急狀況層出不窮。
有時還要承受一整場電影的期間,身上的衣服和褲子鞋子被雨打溼難受的感覺。
饑寒交迫絕對也是常有的事情。
每年平均放棄的場次絕對有三場以上,如上星期五la phobique為了下午的presentation放棄了早上11點的"原味人生",結果當天沒輪到自己做導讀(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金馬影展教會了我們許多人生大道理阿,"在關鍵時刻放棄,然後釋懷"

向前走吧各位,期盼下週影院見。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Face @台大 with 蔡明亮導演的講座實況

講座開始,剛從法國回來的蔡導對他自己的電影觀侃侃而談

蔡明亮導演,和與會的黃慧鳳老師
連外國朋友也要來發個問簽名會開始!
臉的明信片,有蔡導的簽名喔,其中杜樂麗花園那張也呼應了你那邊幾點的最後一幕蔡導工作室的自家烘焙咖啡!

當天來了相當多的同學,還有專程來聽演講的朋友們
謝謝大家的參與,問問題的朋友們也都相當踴躍。
當天的活動圓滿達成都要謝謝參與的同學,學弟妹與朋友們
同時也要感謝當天的執行企劃 范姜顥助教、王靜華助教,以及現場設備控管葉治杰助教
主持人王咏琳
以及感謝當天與會的蔡明亮導演與黃慧鳳老師
還有台新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臉"相關的電影公司的工作人員,以及林志明老師。

希望大家都很享受當天的講座內容!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陳敬寶-「天上人間」攝影展


這是la phobique自己非常喜歡的攝影藝術家陳敬寶,希望大家能到場觀賞他的攝影展
陳敬寶-「天上人間」攝影展. 2009/11/7(六)-12/27(日).

11月21日(六)下午2:30邀請林志明教授與藝術家陳敬寶對談,深入解析「天上人間」系列攝影作品


地點:1839當代藝廊 http://www.1839cg.cm/: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請由126巷進入) Tel: (02) 2778 8458

藍線捷運:
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右邊第2條巷口直行至延吉街126巷)徒步約5分鐘
忠孝敦化站3號出口(往明耀百貨直行至西雅圖右轉延吉街)徒步約8分鐘


公車站名:阿波羅大廈(忠孝東路4段)
停車場: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 (僑安公共地下停車場)




藝術家自述:

地景」之為物,實是自然與人文交互迎拒的結果。只要是有人類生活的地區,其地形地貌都是長期由在那兒生活的人們形塑出來的。就這個角度來看,「地景」可能成為一個地區人們整體生活模式甚或思惟模式的具體呈現。但期待作為遺跡或線索的「地景」,能忠實地反映一種集體共相的前提是:得迴避所謂的「美化」,或是「浪漫化」,以一種儘可能貼近真實的形式呈現。 本系列作品中最早的像片攝於2001年底,這是一個持續中的拍攝計劃。若干年來我藉由拍攝重新思索台灣土地對我顯示的意義。從相對冷峻地,由「我」來觀察這片土地上的「符號」可能開啟的人與自然隱喻;那時我將系列作品命名為「台灣風景」。漸次地,我察覺到台灣特有的廟(特別是小廟)、住屋和墳地之間的關聯。我意識到土地之廣袤,其實同時提供作為「神」、「人」、「鬼」的居所;因而改變了系列作品名稱,曰「天上人間」。



陳敬寶簡歷: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 攝影系美術學士(BFA)

2000 第三屆永續台灣報導獎(攝影報導類第二名)
1999 台北市攝影節新人獎
1999 「和平計畫」第一名(紙上作品類),紐約時代廣場藝廊
1999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傑出畢業生(羅德家族獎)
1999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第一屆校友獎
1998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優異學生獎學金
1997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優異學生獎學金


1989-1994 馬祖地區國小教師 個展:2004 「迴返—鄧公計劃」;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防空洞藝廊,台北 2000 「紀實/肖像—檳榔西施」;

台南藝術學院,台南 1999 「紀實/肖像—檳榔西施」;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1999 「陳敬寶近作展」;尼可巴克藝廊,紐約 聯展:2006 「彼岸,看見: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上海 2006 「時代閱圖」攝影展;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5 「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台北 2004 「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2 「台灣辛美學影像藝術展」;

觀想藝術中心,台北 2001 「攝影新人獎十年展」;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2001 「興之所至」;

玉溪學堂,北竿,馬祖 2001 「眾生相」;

台南市攝影文化會館,台南 1999 「台北市攝影節新人獎」;

恆昶藝廊,台北 1999 「越界」;尼可巴克藝廊,紐約 1999 「和平計畫」;

時代廣場藝廊,紐約 1999 「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傑出學生畢業展」;

貝克·奧狄塔畫廊,紐約 藝評或報導選錄: 2004 「『片刻身體』裡的人及其隱喻--台灣攝影家陳敬寶的檳榔西施影像」;

郭力昕;「光線」雜誌第二期「身體影像的當代處境」,2006年11月25日p.18--25 2004 「檳榔島」;

盧泓;「東西」雜誌,春季號p.160--161 2003 「檳榔西施入鏡頭宣誓自信美感」;

趙慧琳;「聯合報」文化版B6,四月十二日 2003 「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第一章:文化雜交;姚瑞中;遠流;p.40--44 2003 「建築的透明性」;

黃明威;「一個egg magazine」第一期;

p.86—97 2003 「來自色彩的聲音—陳敬寶的紀實肖像--檳榔西施」;黃麗珍;「攝影人PHOTO CREATOR」雙月刊第廿九期;p.76—77 2002 「CHIN-PAO CHEN:DEPICTING TAIWAN」(ALUMINI AFFAIRS);VISUAL ARTS JOURNAL, School of Visual Arts Magazine, FALL 2002 Volume 1, Number 2, 2000, 2000 「勞動、情色、商品、人權—紀實、肖像、檳榔西施」(座談會紀錄);

2000珊瑚潭藝術季跨界藝談論文集;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2000 「Betel-nut beauties」(Photo essa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1, Number 2, 2000, politics/sexualit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0 「何彼穠矣—關於檳榔西施」;叔靖;「新觀念」2000元月號;

p.74--76 1999 「女體慾望刺激消費—檳榔西施巧獻庶民意識」;「新台灣新聞周刊」;1999/11/28—12/04 1999 「Pointing a lens at Taiwan’s bevy of betel nut beauties」;「Taiwan News」;Gavin Phipps;1999/11/12 1999 「攝影家陳敬寶與檳榔妹的故事—容顏作為地圖供人索驥」;「破」週報封面故事;陳雅雯,復刊八十四號;1999/11/12—11/21 短論書寫: 1999 「天上人間—李小鏡『眾生相』攝影展」;

「新觀念」2001五月號(151期);

p.54--59 1999 「劇中(之)劇—王志偉『面對英雄』攝影展」;「新觀念」2001四月號(150期);

p.64--67 1999 「瞧!那個光!--江思賢『唉嘛噢』攝影展」;「新觀念」2001二月號(148期);

p.56--59 1999 「他者的凝視—Jeff Fuchs的台灣影像」;「新觀念」2000九月號(143期);

p.74--76 1999 「『生活在他方』—莊明景捉住『青藏高原』」;「新觀念」2000六月號(140期);

p.72--75 出版: 2003 「片刻濃妝—檳榔西施影像輯」;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 「故土·影像·情結—關於馬祖」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Face@台大

各位同學,學弟學妹們
繼月初蔡明亮導演於國北教開設講座後
11/2號(一)10點,蔡導即將來到台大開課!(當週限定)
相信大家已經在不少的媒體上看過蔡導的訪談
而當天也很幸運請到台大華研所黃慧鳳教授來與蔡導與會
必定會有截然不同的化學作用

如同la phobique這近來發佈了許多關於"臉"的活動與訊息
從新聞稿,到訪談羅浮宮館長,觀賞"臉"到現在能與蔡導近距離的接觸
la phobique自己其實就有許多感想,也非常期待這場活動
而到時候也會有準備時間開放給同學們問蔡導各式各樣的問題
希望大家都能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FACE the Louvre

FACE the Louvre/企畫|高子衿 採訪整理|林志明 整理協助|王咏琳、陳美璇

2001年走馬上任的羅荷特(Henri Loyrette),是歷任羅浮宮主席當中,作風最為大膽開放者,基於羅浮宮一直是當世藝術家活動地方的「傳統」,先是致力邀請當代藝術家進入羅浮宮與古 典藝術品對話,2005年亦開放電影《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在館內實景拍攝,種種積極的嘗試讓參觀人數從2001年每年500萬人,劇增了67%。最近的計畫則是「羅浮宮向導演開放」,在來自全世界的 200個候選導演中,蔡明亮脫穎而出,《臉》成為該機構首度參與製作以及典藏的電影。 10月2日這部耗資新台幣2億元、花費三年時間拍攝的影片,即將領先全球在台灣上映,適逢羅荷特至 台宣傳此片的時機,本刊特別邀請林志明,訪問主席革新羅浮宮傳統美術館形象的做法;而特別報導的第二部分,則是介紹羅浮宮古與今藝術對話的案例;最末,則 由黃建宏專文剖析《臉》是如何通過「影像自身」和「物理性–身體」,進行一種跨文化的翻譯。(本特別報導感謝法國在台協會協助)

在自己的時代中舒適自在

訪羅浮宮主席昂利.羅荷特(Henri Loyrette)

昂利.羅荷特(Henri Loyrette)

出生於1952年,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取得歷史碩士,自1978年開始擔任奧塞美術館策展人,1994至2001年之間擔任奧塞美術館館長,2001年4月至今,擔任羅浮宮主席。著有多本與19世紀法國藝術相關的書籍。

Q(林志明) 首先,我想先談《臉》(Face)。羅浮宮是否經過一個從多位導演中挑選的嚴格篩選過程,才找到蔡明亮?

A(羅荷特)  我們沒有考慮太久就邀請蔡明亮導演一起合作,他在法國相當知名,我們熟知他的作品。這也是影視部門負責人德若奇耶-普舒(Catherine Derosier-Pouchous)和我的個人選擇。做為電影創作者,蔡明亮的作品和我們的專業有許多關連,它涉及影像、尺幅、繪畫,更深刻的是它涉及 記憶。這個大膽的選擇其實是一連串政策中的一部分。如同台北故宮透過未來博物館將博物館典藏和當代創作產生對話。而這也涉及了一個被遺忘的事,即羅浮宮一 直是當世藝術家的家園。 第二點,羅浮宮曾與許多作家如摩里森(Toni Morrison)、音樂家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等合作,而今天我們思考藝術創作時不能不思考電影。從那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尋找與偉大電影創作者合作的機會,想必這十分有趣,並具有刺激活 化的作用。蔡明亮對於我們的收藏是陌生的,但他的觀看方式非常具創造性,而且他的作品也是當今最強的──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最近我們在羅浮宮辦了蔡明亮 的回顧展,重看他的作品之後,更能瞭解他的力量和原創性。我覺得我們沒找錯人,這讓我個人感到驕傲。

Q 據我們所知,電影早已存在於羅浮宮,只是不用現在這種形式。

A 的確如此,之前當人們提到博物館和電影,想到的是紀錄片,是有關 藝術的影片。然而《臉》不是一部談藝術或談羅浮宮的影片,更不是一部羅浮宮的紀錄片,而是一部蔡明亮以羅浮宮為主題的作品;雖然羅浮宮在電影中有強大的呈 現,卻多以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或是地下室的方式出現;作品收藏出現不多,只有一次,片中人物由牆中冒出,出現在羅浮宮展廳。但集中注意力觀察,便能看出所有的這 些,都和我們的專業、以及什麼是一種創意的目光的核心有關。我要再一次強調,這和影像、構圖以及記憶的反思有關,而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引起熱情的事物。

不可能是一回事,很難又是另一回事

Q 這種大膽而創新的作法是否帶來一些複雜的問題?畢竟在全年開放的博物館中拍片不是件簡單的事。

A 您說的有理,會有這些複雜的問題出現,但這是技術性、後勤性的問題。羅浮宮一週開放六天,訪客非常非常多,連要進卡車、擺設拍片設施都很複雜,但我們也有許多拍片申請。而這都是做得到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Q 台北故宮也曾經有在館內拍片的計畫,但因為行政上的困難,變得不可能了。

A 真的很不容易,但不可能是一回事,很難又是另一回事。

Q 在坎城的播放後,國際對此片有不同的評價。您如何看待?

A 在坎城影展的情況是特別的,它的觀眾來自不同的群體,而且電影是一部部連續放映的,但《臉》卻是一部需要比較沉靜才能欣賞的電影。它在坎城首映時的反映有很大的對比,有些人為它狂熱,其他人則不能理解。但蔡明亮的電影過去都遇到這樣的情況,他說這次狂熱喜歡此片的 人已比以前多很多,嚴厲的反映反而變少。

Q 2006年侯孝賢受邀為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慶祝20週年,到巴黎拍攝《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一片。法國兩個重要美術館不約而同邀請著名導演拍攝電影,對此您有什麼想法?

A 《紅氣球》是一個邀請,只在美術館取了一個景,不同之處在於奧塞美術館沒有像羅浮宮一樣長期參與電影的製作與創作。我們完全參與此片的製作,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

Q 許多電影在羅浮宮取景,讓電影經驗帶到博物館,像《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許多人認為這是羅浮宮入場人數產生爆炸性增長的原因,這是否使博物館界開始對電影感興趣?

A 我不認為《達文西密碼》帶動更多民眾,它可能產生一些小效果,但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在2001到2008年間增加了67%的參觀人數,我認為由每年500萬人增加到超過850萬人,不是因為《達文西密碼》,而是因為羅浮宮本身,這現象還是比較理性的。

羅浮宮一直是當代藝 術家活動的地方

Q 從2004年至今,羅浮宮曾舉辦三次與當代藝術結合的展覽系列「對位」(Contrepoint)。我看了其中一個展覽,是第三次的「雕 塑」(La Sculpture),其中卡普爾(Anish Kapoor)的作品和亞述的收藏相對照,令人印象深刻。羅浮宮會持續這樣的經驗或是擴大?您如何評價?

A 我想這有兩個線索。羅浮宮長久以來是當世藝術家活動的地方,從18、19世紀以來便是如此。他們時常來觀看、臨摹過往大師的作品。這個傳統在今天有點 喪失,我們某種程度上想要復興。我們邀請當代藝術家依羅浮宮的收藏為靈感進行創作,不把他們的作品直接錯置於古代作品之間。我們做了像是「對位」這樣的群 展或是其他更特定的合作,比如柯史士(Joseph Kosuth)會在10月時前來,一年前有比利時藝術家法伯(Jan Fabre)。這種合作也持續了羅浮宮做為宮殿的傳統,即邀請當代藝術家為其裝飾進行創作,比如基弗(Anselm Kiefer)的作品在一個樓梯處,我們也邀了美國的湯伯利(Cy Twombly)。

Q 對您來說這不只持續傳統,也使得羅浮宮重生?

A 這持續了一種傳統,但機構各有其歷史、收藏、地點特性,我想不適合用同樣的方法去做。羅浮宮一直是當代藝術家活動的地方。

Q 過去的皇家繪畫及雕塑學院就在此活動,而沙龍也在此舉辦。

A 在那之後還有布拉克(Georges Braque)的大鳥天頂壁畫。當德拉克拉瓦(Eugene Delacroix)在阿波羅長廊(La galerie d'Apollon)工作時,他是一位引起爭議的當代畫家。藝術家們總是一而再造訪羅浮宮。然而,每一個機構都是不同的,有其歷史;比如羅浮宮的宮殿部分 使得要處理的問題變得有點不一樣。 對於像我這樣的藝術史學家來說,我深深體會對於作品詮釋的觀點,不能僅來自藝術史家,而是要讓圍繞作品的多樣聲音被聽見。這是為何我們的合作對象非常多 元,有政治家、作家、畫家、音樂家,他們總是為藏品帶來新的目光和詮釋。

Q 您對台灣電影有何觀察?

A 電影是最能輸出的藝術,台灣電影常在法國上映。巴黎的好處之一是它是電影的首都,是世界上能看到最多原語言版本電影的城市,它提供的影片多樣性也是非凡的。一旦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我們就能擁有很精確地跟隨其發展的可能性。

完全不一樣的 羅浮宮分館

Q 我想請教一些您發展出的相當著名、但有點爭議的政策問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以4億歐元買下羅浮宮名稱30年的使用權,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建造一座羅浮宮分館,我們知道這件事有些演變,但不太清楚它的現況,您可以為我們說明嗎?

A 和阿布達比合作是一件創新的事情,它受爭議也是正常的。阿布達比的合作案是運用法國的博物館專業,為他們建立一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建築交付法國建築 師努維爾(Jean Nouvel)建造,在羅浮宮的領導下,由全法國國家博物館專業人員一起參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先找上羅浮宮談此項合作,而我認為這是有趣的作法,我們 要有不同的閱讀觀點。羅浮宮是一個以普世性為職志的博物館,而這計畫符合此一職志,雖然一開始受爭議,但也逐漸被接受。後來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也來了,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才剛和聯合大公國簽約,大家現在都是在全球的視野中思考新的經營政策。

Q 此計畫是否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而暫緩或縮水?

A 沒有,這個計畫依然如期順利進行中,努維爾的建築計畫也持續建造。此館預計於2013年開幕。

Q 我們知道法國北部也將設立羅浮宮分館(Le Louvre-Lens),目前進行得如何呢?

A 分館將由日本SANAA事務所的妹 島和世(Sejima Kazuyo)主持。對我來說,他們做的是最好的當代建築。建立分館的蘭斯(Lens)並不是一個文化高度發展的地帶,而是經歷法國所有重大戰役與多次危 機的礦區,在此特殊的地帶植入羅浮宮分館,必然帶有社會及教育上的意義。我們將使觀眾在一個絕對當代的建築空間中觀看羅浮宮展品,這樣的空間和巴黎本館的 宮殿建築完全不同,展覽將會更具混合性、跨越性。在本館仍以時期、技術做分類,我們的收藏要求廣博、作品年代約在19世紀中期之前。對很多人來說,它們可 能只是過去的東西,對我來說卻不是,我認為致使參觀人數增加的因素來自羅浮宮自身,來自人們開始認為解碼當今世界最佳的方式便是透過羅浮宮的收藏。

Q 可以瞭解您對場所精神十分重視。而羅浮宮在蘭斯的分館將是一個十分不同的場域,而且是完全當代的場所。

A 的確完全不同。在巴 黎,我們位處藝術首都的中心,而蘭斯的場地老實說是無何有之鄉(編按:意指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在巴黎的宮殿歷史上溯中世紀,而在蘭斯的建築物是完全當代 的。在巴黎,我們以大的時代、技術區段分成大型的展覽處室,雖然我們會嘗試混合一下或是給予它們當代的目光,但我們總是處在羅浮宮之中。

Q 我非常喜悅能和您訪談,瞭解這是一個有其內在一致邏輯的大政策方向,也瞭解蔡明亮為羅浮宮拍片,亦是這個開放及創新的大方向政策中的一環。

A  是的,這些都是互相呼應的。您知道,左拉(Émile Zola)有一美妙的句子說:「我們必須在自己的時代中感到舒適自在。」像羅浮宮這樣的大美術館,其挑戰便是如何在自己的時代中感到舒適自在。當我們知道 今天參觀羅浮宮的觀眾之中,有40%是26歲以下的人口,我們便知道已有些變化產生。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秋雨紛紛之漫談金馬影展前的大小事

每到了十月,la phobique便會開始統整一下收支
原因當然就是--金馬影展。
對於la phobique來說,金馬影展已經是懂事以來的記憶。
也是一年一度深入西門町戰區兼在戲院開同學會的理由。
說真的,la phobique早有預言金馬影展票價應該是逐年漲一百(沒想到預言成真)
今年果不其然又漲到了2900
從兩千三、兩千五、兩千六到去年的兩千八到今年的兩千九
每年看看,總會不小心看到差不多兩套
然後兩個星期間都要到平常不去的西門町或是東區報到
通常買這麼多票,也時常因為睡過頭或是臨時走不開而錯過電影,也來不及將票送人,白白浪費。
最教人神經緊張的莫過於"終極劃位戰",人生版的生存遊戲呀。
la phobique如今還沒有親臨現場搶票過,多年來都依靠好友順手搶順手劃
直到去年,還特地跑去台中太平區某個金石堂劃位省排隊時間
沒想到遲到一會,想劃的都沒了,不然就是位置很差,深深感受到現實的嚴苛。
然而在偶然的時刻其還是有些利多,例如某年la phobique隻身前去看"clean" 坐在第二排
整場抬著頭看電影,到電影中段早已頭暈。忍著看完,最後發現阿薩亞斯就近距離站在我面前。雖然頭也沒有因此比較不暈,但心情總算稍微舒緩一點。

說真的,這些都只是一小部份,最麻煩的是排場次
其難度大概也跟算高三數學差不多,排列組合那類的。
怎麼巧妙的避開且算好時間,在同個場地接續著看
抓換檔的時間補充糧食,或慌亂的小跑步到另外一個戲院。
難得某天有全天的空閒卻沒有想看的片,無奈時間壓縮也只好劃劃不怎麼有興趣的那些
不然就是在劃位前還要自己做出排名順序,以免位子劃光沒有備用的,可是常常連備用的也被劃光
只好把備用中的備用名單拿出來不情願的補上。
最難過的是怎麼排除萬難排進自己最想看的片,有的時候運氣不好也只有早上十點的時段
於是還要跟上班族擠車,趕到戲院氣喘吁吁同時又發現自己餓得要命
最後時間表上密密麻麻的備忘,看了行事曆就覺得何苦這樣操煩自己。

大概是2004年,la phobique好死不死劃了一個記錄片叫做"body song",本來是衝著它的配樂是radiohead的吉他手作的,然後它整場就像是天文館或是科學館的document,從細胞開始講解講到宇宙,於是本人就在戲院中上演內心交戰的戲碼,睡又怕錯過也許會有精彩的片段,可加上Jonny Greenwood的實驗聲響,不睡實在對不起自己,最後的折衷方式是還是不小心睡了,但之後也買了其原聲帶的CD,幸好環球有代理。

不然就是全日休閒日劃了超過三場,於是一整天都待在戲院跟其周邊,坐到腰都痛了。
看到最後所有的片全部融合成一片,已經搞不清楚哪個片段是出自哪片。
最糟的是空檔時間要嘛短得無法排隊等待,順利買個飲料
要嘛就長到喝完飲料發現離下一場還有一小時半。
或者拿著票枯等遲到的朋友
la phobique有個非常會遲到的高中同學,每每都要在雨中等她個好半天
曾經看影展還沒有劃位制度的時候,等到她來,一起狼狽的跑進戲院,關燈的影廳坐滿觀眾
在漆黑中亂竄找位置坐,偏偏此高中同學還有夜盲的症狀,時常在影院中吶喊"我看不見,不要拉我"
還曾經報了一個有人的座位給la phobique,結果坐到人家大腿還被唸了一頓。
最後的結果都是分開坐,且坐得很遠。

金馬影展也是人生的縮影。
常在影展後,就聽說某某結伴去看電影的友人們之後開始交往。
不然就是在影展中,發現某某帶了別的女子同行,同場中女友還坐在另外一頭,惆悵啊。
遲到、臨時放鴿子、拿票的人沒出現、持票者看到精彩之處無奈地出來帶遲到的人
穿得太邋遢或是突然下雨,腳都濕了還遇到不想遇見的人
根本就是人際關係的極限挑戰嘛

講得這麼黑暗,究竟為何每年還要去?基本上14場電影漲到2900已經沒有優惠的性質
除了可以提早或是看平常不太有機會看到的電影外
也難得在百忙之中,密集地與好友團聚,看完電影一大幫人一起用餐喝飲料說說笑笑
有時還會在某些場次遇見好久不見的友人
有多餘的票卷還可以拿來送贈給親朋好友
每當11月,天氣漸涼,壓下重重的悶熱,空氣的味道也隨之轉變
偶爾的陰雨也為這個時候帶來一些悠哉的小氣氛和美好的回憶

而選片也是一門功課
初拿到小冊子之時,總興奮得反覆閱看,研究著今年的片單和主題
跟友人熱烈的討論,好似在作旅程的規劃一般的期待
哪些已經有dvd,哪些沒有,哪些上網看得到,哪些沒機會看一定要看,哪些已經看過了等等
每年la phobique都會固定選某個比例的亞洲片跟歐洲片以及本人最鐘愛的短片
其實本人最喜歡的是西班牙出產的電影,總是鮮豔又幽默。(連Woody Allen拍的片場景換到西班牙我都覺得變好看了)
大約五六年前的台北電影節曾經辦過西班牙影展,那大概是la phobique覺得片片都好看的一次
言歸正傳,金馬影展邀請的西班牙片通常很少。所以短片比較有西班牙出品的...(還是沒有言歸正傳)
總之,日本片本就佔亞洲片的大宗,其他這幾年開始邀請比較多印度或泰國的作品。
日本片是比較不會失敗的選擇,多半都具有實驗精神或是脫力搞笑的特質。只要不選純愛片基本上都能過關,即使不能過關就當作去看帥哥美女。每年當然也會不免俗的選些法國片,去年的維爾梅爾,06年的Philippe Garrel,至今一直很遺憾未能找到的就是06年Louis Garrel演的"a curtain raiser",大約半小時的短片接著也是他主演的"Inside Paris"兩片的DVD。兩片都深得我心
05年la phobique就在法國看過"Regular lover",就此對Louis Garrel留下深刻印象,後也找了許多他的片來看
至於07年的"巴黎小情歌"就實在讓la phobique有點不知所措(好啦,Louis Garrel變胖是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唱歌
雖然la phobique常常宣稱自己什麼電影都看,但歌舞片實在是la phobique的罩門。
再好看的片只要碰到唱歌或跳舞,la phobique就會很想關閉心靈開關,真的難以投入。
演一演唱歌實在很惱人,會覺得很乾,加上有些演員歌聲實在有點恐怖,儘管其詞曲再有趣。就好像04年的"pas sur la bouche",中途就讓la phobique很懊惱。
所以每當有人唱起"紅磨坊"或是"芝加哥"裡面的曲目,都會讓la phobique頭皮發麻。

la phobique也常以自己對於電影有特別良好的記憶力自豪。
平日也能長記自己五年前在影展上看了哪些片,片名跟劇情皆能道來
轉到電影台,看到開頭或某個片段就能說出這是哪部片
近年來不知為何記憶力衰退,常常怎麼也想不起來片名。就在剛剛la phobique在回憶04年的某部好看的德國片,卻也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才想起來它可能叫做"無盡的愛"
前天也是在電視上轉到小時候劉松仁演過一齣很感人的親子片在那邊"啊啊啊...這是愛的..愛的...",最後看到旁邊的字幕才知道是"愛的世界",高中的時候還跟坐在我隔壁的同學講到此片,怨嘆大家都只對"再見阿郎"有印象。
為了防止這種記憶力喪失的惡化,la phobique便有將每年的影展手冊留起來的習慣。不時翻翻可以找找還未看過的片,最主要的是當怎麼也想不起來片名的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溫習一下,省得難過。

各位同學,學弟妹與朋友們哪,今年也在金馬相遇吧。(草草結束)

題外話:
這個月的課餘時間都在忙"Quotaion"這個日本發行的藝術雜誌的第五期,《+81》前總編輯蜂賀亨創辦的,這期主要內容是做了亞洲各個城市的藝術駐村(A.I.R)生態與訪問。從東京、台北、上海、曼古等等五六個城市的企劃,剛截稿完畢。而"Quotaion"在上個月也有第一期的台灣中文版了,約比日本慢三個月,講著世界的創意現場。
說真的,國外雜誌只要到了台灣都會變了調,像是Figaro(台灣已經倒了),不管是日本版或是法國版都很好看,風格也完全不同。台灣的發行商就是硬要弄得每本雜誌都長差不多,放在書店也看不出來哪本是哪本,加上不環保的銅版紙,跟一堆無止盡的廣告頁,重得可以打死歹徒。
讓我們一起期盼這本雜誌翻成中文版後會有光明的未來吧....
la phobique是還未看過中文版,但希望內容不會被翻得很"村上春樹"風格

關於"一席之地"...容我這兩天再補...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訪問羅浮宮館長昂利.羅雅特(Henri Loyrette)實況側錄

各位捧由,大家都聽說過自己與一個陌生人的距離不超過六個人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在每個人的人生裡必定也驗證了許多次,例如la phobique大學時期在某個唱片行打工,某日有個朋友帶他的韓籍女友來,la phobique便提了高中時候有個好友也是韓籍,名字很特別,聊到最後發現自己的同學是對方的親堂妹。
認識la phobique通常沒什麼好處,但此次的機會給認識la phobique的友人們一個只跟羅浮宮館長Loyrette隔了一個人距離的狀況。(當然認識林志明教授的大家也是跟Loyrette只隔了一個人...),反正不管怎樣,只隔一個人的距離聽起來很high。那這樣算一算搞不好跟法國總理Fillon也只隔了幾個人...
言歸正傳,先來突擊羅浮宮館長的房間。



恩,不好意思雷聲大雨點小...

la phobique的是抱著要做一個tough work的心情去,然後到了現場浮上來的第一個念頭是"做到羅浮宮館長要做多久...",第二個是 "我的人生到底需要多少用不太到的法文字彙",事後在整理訪談稿的時候證明了需要的可多著...(淚奔)。而這個教授與羅浮宮館長對談的內容再經教授潤飾改造過後,將可以在下期出刊的雜誌"典藏今藝術"上可以一窺究竟,十分豐富且精彩的訪談。

在這個訪談當中,其實讓la phobique感受最深的不是羅浮宮的歷史有多悠久,或是裡面的展品有多豐富。la phobique第一次造訪羅浮宮的時候,就在裡面待了不知道多久,走也走得好累,,對於當年還是大學生的我來說,可以看見作品的本尊上頭清晰的筆觸,不再是圖艦上頭小小的縮圖,實際上是真的十分震驚。然而,如前面所提,最讓la phobique最深刻能感受到羅浮宮的偉大,是所謂的其持續向前進的"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genius loci or spirit of place最早被提出來是在古羅馬時期,當時的人認為每個場域都有其靈魂(講起來很玄,大概就像是森林裡有龍貓那樣)。
根據古羅馬人的信仰,每一個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同時也決定他們的特性與本質。就建築上的例子來說,比如,台灣的建築人多半認為台灣的建築受現代主義遺毒過久且過深,單調且功能性弱,亦缺乏認同感,造成場域精神的淪喪。
要怎麼解釋"場所精神",多半會以日本的和室做例,和室算是一個複合性很高的空間,門拉起來可能是封閉的,門拉開又能延伸到外,桌子拿出來就可以吃飯,桌子收起來床拿出來鋪便可以夜寐於上,意思就是說這個空間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但是使用的人給予了他不同的精神與使用方法。

另外的例子,就如日本人說的"奧",以西方的教堂與東方廟宇為例。在西方,教堂都會建立在城市的中央,條條道路的建立也是為了能夠抵達教堂,無論在哪個建築物內都可以遠遠看見它,而人們到了教堂祈禱也很容易就進入到教堂內部的中心。但是對於東方人來說,如日本或是中國或是台灣等的廟宇,寺廟通常不是建在城市的中心,也沒有那麼輕易能夠到達,步入其內參拜也須繞了又繞到了才能抵達最深處的佛堂,因為東方人在意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在抵達佛堂前參拜的過程才是重要的,可以觀賞沿路風景,在踏入神之地的同時可以靜思。

"場所精神"放在今日的博物館亦相同,羅浮宮原為宮殿後又變成收藏型的博物館。某種意義上,如同台灣的故宮院,保存並且展示歷史的文物與過往死去時代的珍品。場所跟空間與時代精神是會轉變的,也是可以隨著人們的想像力重新加以詮釋的,而這樣也並不代表其就改變了它的本質。今日的羅浮宮它不再是歌頌過往偉大時代的美術館,而是被賦予了更多新的精神與意義。像是他們積極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對任何藝術形式和現代技術都保持開放的態度,讓他們不斷的向前走,提供當代人更多切身的認同感,讓藝術品不只是好像看來很遙遠和自己其實沒什麼關係的物品。

這大概是這一次la phobique從中得到最寶貴的心得,而台灣的故宮實在應該以此借鏡,不要老是在那邊強調中國五千年,世界上五千年的國家多得要命,每個都強調自己五千年,加起來就是兩億年了。
其實前幾年在林曼麗館長就任年間,故宮也做過很多不同形式新的創新與改變,例如在桃園機場的"未來博物館",以及數位典藏技術,建立台灣在地的詮釋眼光,之前是覺得滿好的,只是現在換了院長不知道怎麼樣就是了...

la phobique月初去了趟曼谷,當地的美術館與歷史博物館亦是,運用了現在的互動裝置,設計很具巧思且有趣,加上泰國這麼歷史悠久且作為大概是唯一沒有被西方殖民過的亞洲國家,泰國人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幾乎是沒有懷疑且感驕傲的。不太像台灣人常常搞不太清楚自己到底來自哪裡,也不確定自己的文化,又不像日本人將外來文化吸收得很好變成自己的一套。

總之,簡短的以上,一定要去看"新藝術"雜誌阿阿,內容很感動。

最後附上一張大概去年la phobique就提出過的一個問題
"大家不覺得蔡明亮導演長得實在跟抓狂一族裡面那個惡搞柯南的江戶五郎很像嗎?"
經過千辛萬苦...la phobique終於找到了這個小角色的圖
大家快來看看
江戶五郎就是右上角那個....實在找不到更清楚的了,是個太小的角色。不然漫畫裡面更像
大家快去看"臉"!上周la phobique也去看了"一席之地"的試映,改日上來寫心得。

武打之續語

經有人反應說之前看了la phobique推薦的"殺破狼"中了甄子丹跟吳京對打的場面,當晚做夢就夢到被吳京追殺,la phobique 只能規勸他睡覺的時候要戴眼鏡睡覺,免得在夢中跌倒真的被砍到。

當然要建立武術基礎la phobique在這裡要向大家推薦一個漫畫,名為"捍衛聖域",之中有各式各樣的街頭格鬥,無論是拳擊,柔術,摔角,空手道,泰拳,綜合格鬥技,劍道等等,由於是街頭對打,所以是沒有規則的,也說明了很多實戰技巧中的生理原理。

上週末又看了拳霸三,但la phobique深深懷疑片商沒做功課,因為DVD背面的影片介紹竟然上的是第一集的內容,害la phobique熊熊以為第三集是第一集的古裝版,沒想到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而且攝影跟美術等都很精緻,是個哀傷的故事。
另外,Tony Jaa的師妹也有一片叫做"致命巧克力",本以為是泰拳妹武打,沒想到也不是,除了泰國的黑幫情節外,最重要的是女主角是個自閉症的小孩,整片有點向這些特別的孩子致敬的意味,告訴大家這些孩子通常都有特別的天賦,例如女主角就是有超乎常人的聽力與動態視力。只是這些泰國電影,總是被包裝的怪怪的。
另外今晚電影台也播了一個創極真會空手道的崔倍達,其生平故事改編的電影。打破磚頭木板這些人造的東西不夠看啦,他打爆了可以抵抗大自然力量,圓滑的鵝卵石。電影中提到,如果你練習了一千日,你依舊還是個普通人,但你練習一萬天,你便能有所成。所以,不足的部份要練習一萬次....

題外話改日再續,希望大家多多跟la phobique交流武術阿
畢竟悟空到了第三階段的時候,連眉毛都不見了(完全無關)
七龍珠原理可是深植每個人的心中,強還要更強....永遠打不完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臉】--蔡明亮第十部電影・羅浮宮首部典藏鉅作


【臉】風格與特色
在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中穿梭羅浮宮
華麗古裝與現代極簡交錯
虛構及現實的劇情平行跳躍
奇幻歌舞場面、經典愛情歌曲震撼重現
向楚浮致敬

故事大綱

一位台灣導演被邀請到羅浮宮,拍攝聖經故事「莎樂美」。他堅持邀請心儀已久卻傳聞精神狀況不佳的法國影帝尚皮耶李奧,演出劇中輾斷聖施洗約翰頭顱的希律王。這部低成本的製作為顧慮電影票房,硬著頭皮請來國際名模演出莎樂美。
影片才剛開拍就狀況連連。牡鹿神秘失蹤、希律王撞斷鼻樑、莎樂美和聖施洗約翰在戲外交媾、羅浮宮內拿破崙廳導演小康在杜樂利花園的密林激情中,接到母親過世的電話通知,女製片也隨之飛往台北參加葬禮。陰沉的舊公寓裡,母親的鬼魂遲遲不肯離去。所有的工作人員,陷入一個漫長的等待。
電影終於又要繼續拍攝,戲裡戲外的角色開始模糊,一群著莎樂美華麗古裝戲服的明星,在羅浮宮滿載藝術靈魂的廳廊、暗室、古道中穿梭,彼此尋找著每個人心中的莎樂美…。


相關活動內容


1 . 活動名稱:【在羅浮宮遇見蔡明亮】
2 . 舉辦時間:2009年9月22日 14:30~16:00
3 .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大會堂
4 . 主講人:羅浮宮主席 亨利羅瑞特Henri Loyrette
【臉】導演 蔡明亮
5 . 活動內容:羅浮宮主席、蔡明亮,將以羅浮宮建築、歷史、美學等不同層面為經,
以兩位大師所代表的不同東西方文化的宗教、文化、社會等背景為緯,
由羅浮宮典藏達文西的22幅畫作之一的「聖施洗約翰」開始,談論蔡
明亮的「臉」,激盪交會出各種美學的火花。
6 . 聽眾對象:全台灣藝術、建築、電影影視相關科系學生。
7 . 活動方式:售票,憑票入場
8 .售票方式:(1.) 「在羅浮宮遇見蔡明亮」系列演講套裝
每套1,000元(含演講入場券、《臉》電影書一本、【臉】電影
預售票2張)
(2.) 「在羅浮宮遇見蔡明亮」台北演講學生優惠套裝
每套250元(含演講入場券、【臉】電影預售票1張)


講師介紹

羅浮宮主席
羅浮宮現任主席亨利羅瑞特是藝術史學家,也曾擔任過奧賽美術館館長,是歷任羅浮宮館長當中,作風最為大膽突破及挑戰開創,兩年前首度大幅開放電影【達文西密碼】在館內進行實景拍攝,也因此創下去年超過840萬人次的訪客記錄,這次邀請世界名導蔡明亮進行以「羅浮宮」為主題的創作,主席直稱這是繼1983年世界級建築師貝聿銘以「玻璃金字塔」成功挑戰羅浮宮經典藝術殿堂後,又一次史無前例的跨領域藝術結合,也期盼藉由蔡明亮的【臉】,將「羅浮宮」三個字所代表的意義傳遞至全世界,「你或許沒有機會親訪羅浮宮,但你絕對可以從【臉】這部大作中感受羅浮宮以及羅浮宮所代表的精神」。

蔡明亮

蔡明亮是台灣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創作者,創作觸角由早期的舞台劇、電視劇中以幽默手法,表現著現代社會、寂寞、都會生活形態的狂亂等主題,到近十多年來將創作領域轉向電影,並以首部電影作品《青少年哪吒》榮獲東京影展銅獎,一鳴驚人地在世界影壇佔有一席之地,並為《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河流》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和國際新聞獎。1998年完成法國《2000年見聞》(2000 vu par)系列影片中的《洞》,獲得1998年坎城影展費比西獎。2001年作品《你那邊幾點》參加坎城影展競賽項目,2005年《天邊一朵雲》獲得了柏林影展銀熊獎。2006年為了慶祝莫札特250年誕生紀念會,奧地利維也納莫札特基金會出資邀請他拍攝電影劇情長片《黑眼圈》,近年來他也跨越電影的領域投入純藝術之創作。2007年蔡明亮以《是夢》從現老舊戲院裝置VIDEO藝術,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美術雙年展,同時也以《慾望空間》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發現彼此》國際電影裝置展大放異彩。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apparently ,a new form of action movies

首先,la phobique要先說,這篇文章是專門針對動作電影中的武術動作做評論

繼漢子"葉問",又重新將中國武術帶回影業熱潮。然而不然,導演葉偉信這幾年都非常致力於這個方面。大家還記得以前的港片多好看嗎?"黃飛鴻""新少年五祖""倚天屠龍記""新龍門客棧""醉拳"等等(邵氏的慢動作武打就先別提了),總之數都數不完。

儘管la phobique怎麼樣都不是個成龍的粉絲,但"雙龍會'"警察故事"等,還是la phobique的童年回憶呀。更別提李小龍在"死亡遊戲"上高塔時,一關關的對決,"龍爭虎鬥"更是經典,喔對了,有人記得小時候的"詠春拳"可是楊紫瓊主演的?

當這幾年,中國台灣名導,將中國武術拍進西方出資的電影之時,從"臥虎藏龍"開始,借用了古典風雅的武術,成龍和李連杰進軍好萊塢...,然後是有點糟的"英雄"等等...以中國武術為行銷,到後來連動畫也要來個功夫熊貓。

舉個例子,la phobique的ABC小堂弟,在美國自小看我寄送的dvd,見面時隨時還可以來個幾套拳(當然,他還沒變聲前還可以學魔戒中戒靈的尖叫聲)。
幾年前到provence找朋友,他帶我去了他練武的道場,於是la phobique花了一小時,看一群年輕法國人練武。當時la phobiue對友人說,"你知道,如果是台灣的大學生這樣,大家會覺得他們是怪咖"
而友人回我說,"在法國,女生知道你練武術,你會有些甜頭。"


到底什麼是action movies? 飛車?爆炸?不可能的任務 還是美國漫畫英雄
在la phobique心中,這些真的是已經是進戲院會讓la phobique睡著的橋段。
MTV movie award 給了 "twilight"最佳動作scene,只是吊一堆鋼絲快速在空中飛來飛去(跟harry porter 借個火閃電2000吧,而且,跟蹤狂與跟蹤狂的對決?不過MTV獎總是很有趣,大家有發現twilight的女主角是"into the wild"的女配角嗎?),

但坦白說...la phobique 前陣子去戲院看魔鬼終結者4跟金剛狼前傳的時候,真的是不小心兩場都昏睡了超過二十分鐘。雖然,不代表la phobique對金剛狼或是john conner不了解。(想當年阿諾降下去被熔掉的時候都哭了,還有那亂七八糟的時空線。但大家都沒覺得,那個啞巴小女孩實在是個小叮噹,還有最後那個新型機器人走路都沒聲音的嗎?)

只是,la phobique心中最好的動作片實在不是這樣子低。
長刀、長槍、太刀、單面刀、短型雙面刃實在是讓la phobique只是覺得ok...,更別提槍戰和蜘蛛絲飛來飛去。
所以,本著對赤手空拳對搏的熱愛,2007年,我認為最好看的動作片是日本的漂漂男子漢,之前在講攝影機運動時也介紹過了。再往前個幾年,絕對是"神鬼認證'(喜歡勒卡雷小說的朋友們,一定都試過記住停在住所附近的車的車號,結果回家喝個水就忘光,然後發現自己不是做間諜寶貝的料)

今年,最好看的動作片絕對是"即刻救援"。一個自情報局退休的父親(就是在蝙蝠俠:開戰時刻的ninja master),為了營救被人口販子綁架的女兒,一路追蹤,拿出前情報員的身手,不用折凳,光用拳頭即能招招重要害,一拳一拳只針對要害,從肺臟打到肝臟。一擊爆了敵人的下巴(人體要害之一)。真的就是快、狠、準,不浪費時間瞎混。
當然"葉問"的柔拳"詠春"實在是amazing,畢竟在搏鬥中,速度還是佔了一切呀。
何況詠春又結合了擒拿,近身纏鬥的絕技,不只使用拳頭還使用更有攻擊性的手掌骨,在甄子丹的演繹下,實在是看完也忍不住拿家人當木樁胡弄一通。

動作片要的,真的不是特效或是誇張的效果(真希望華納兄弟聽到la phobique這番肺腑之言),大樓爆炸,飛出來的人骨頭都沒斷。而是真實的搏鬥。
例如多年前"拳霸"的tony jaa,展現他如體操選手的爆發力,各種形式的肘擊膝擊,不可思議的柔軟度與速度。

中國武術基本上就是殺人技,比起西洋的拳術,將防守線拉近身體,中國武術的基本動作便是,非慣用手與身體拉開距離,當敵人攻擊的時候,更能夠迅速擋開化解攻擊。
日本的柔道較為適合對付文明人,如果對方打赤膊,阿那攻擊者要拉什麼?(但如果是對付有穿衣服的人,光是揪住領口便能將對方的脖子扭斷!),台灣盛行的跆拳道,不如西方的拳擊,跆拳道的拳式上擺較鬆,隨性變換左右腿的方向,便不受制於慣用手的限制。李小龍發明的截拳道則是另外一套形式了。

又,la phobique說了這麼多,只剩下腋下還有喉嚨是人體的致命部位之一還沒提到之外(提這幹嘛),最重要的是"綜合格鬥技",數度回味2005年香港出品的"殺破狼"與"導火線"後,la phobique才了解..綜合格鬥技才是最讓人熱血沸騰的阿!!而誰做得到,甄子丹。
看過這兩部片後,看"葉問"就實在是..沒那麼開心。
經過"七劍"跟"江山美人"、"英雄"、"刀鋒戰士2"狠狠糟蹋甄子丹後,更別提他以前總是演一些東廠錦衣衛。
"導火線"這個兩年前唯一在國外影展造成轟動的港片,甚至是有兩個版本結局的"殺破狼"
才讓動作迷體會到武術又回來了。衛斯理史耐普演個daywalker都能造成轟動,被譽為武術天才,la phobique真是覺得...那笨重的格鬥是啥呀。

究竟什麼是"綜合格鬥技",綜合格鬥技MMA”是結合了當今世界上最具權威的搏擊技術其中包裹:拳擊 散打 泰拳 摔交 柔道 巴西柔術 空手道等。也就是說練習“綜合格鬥技MMA”你可以全面學習接觸以上這些格鬥搏擊技術!具體的說明;“綜合格鬥技MMA”中包含:拳擊 —— 重拳打擊 面部抗擊打 組合拳。散打. —— 移動距離 接腿快摔。 泰拳. —— 拳腳組合打擊 全身抗擊打 膝肘攻擊。摔交. —— 自由式摔法 不著服摔法。 柔道. —— 著服摔法 受身 地面寢技。 巴西柔術. —— 地面絞技 關節技。 空手道. —— 拳腳的力量打擊 防守技術。(資料來源:維克斯討論區)
也就是說,面對拳術強的敵手,能使用關節技和絞技反擊。面對摔技強的,便採用拳術。
這麼複雜的武術。

是的,而45歲的甄子丹完美的做到了。
殺破狼---甄子丹用警棍與吳京單刃決鬥"

"殺破狼---甄子丹vs大師洪金寶(太極張三豐阿)"


"導火線"甄子丹與鄒兆龍(提醒大家一下,他飾演倚天屠龍技的張青書)經典片段,這片裡面還有好久不見的肥貓喔,鄭則士。這個超推

"導火線"電影預告


這只是些特殊片段,大家一起要找這兩片來全部看完阿~~精彩片段處處有,真材實料不耍帥
香港影業近年時常有97回歸前,以警察為主要背景的劇本。
看來英國皇家香港警察還是比較有魅力。
且香港動作片的緊湊程度實在是掌握的最好的。

題外話:甄子丹竟然彈一手好鋼琴與拉小提琴,而且他還會跳霹靂舞...

大家一起跟la phobique為綜合格鬥技歡呼吧~而且la phobique的個人意見是,綜合格鬥技給美國的胖胖鬥士打真的不好看。
btw,la phobique部份的武術知識皆傳自跆拳道高手qcocktail還有日本漫畫。(有問題請找他們)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FUTURE CITY!未來的城市—MVRDV建築動畫&影像裝置展

巴黎20年都市發展計畫「Grand Paris」的受邀建築團隊之一MVRDV 建築師事務所在2009年來到台灣,為明日博物館「TheVerticalVillagec」進行展覽策劃

為此,MVRDV 建築團隊首席建築師 Winy Maas 將於7月1日首次在台公開演講,透過 MVRDV 事務所對各國城市的觀察,帶領我們思考現下都市環境變遷及人口密集壓力等議題。

>>演講資訊
主講者:荷蘭MVRDV建築團隊首席建築師Winy Maas
演講日期:2009年7月01日(週三)
演講時間:19:30-21:00(19:00入場)
演講地點:台灣中油大樓國光廳
演講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三號,捷運市府站3號出口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尋找布洛斯基》特映會及映後座談


詳細資訊,時間地點請點圖放大觀看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性別、影像、行動與場域

性別、影像、行動與場域—藝術理論與評論暨藝術教育學術研討會報名簡章

一、主辦單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藝術理論與評論組、藝術教育組

二、宗旨:本研討會邀請對藝術理論與評論、藝術教育有興趣的年輕研究者,針對當代藝術之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內容、文化意涵、社會功能與觀看行為,以及藝術教育進行學術論文發表,以期增進本系學術研究及討論風氣。

三、舉辦方式及內容:本會特別邀請到王雅各教授、林志明教授、林曼麗教授、袁汝儀教授、張世宗教授、陳泓易老師、黃海鳴教授、潘英海教授 蒞臨指導。會中由17位研究生,發表17篇論文或專題報告,參與教授將給予講評以增進學術研究之完善。

四、研討會日期:2009620日(週六)、621日(週日)兩日。
五、研討會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館
405國際會議廳。

六、會議議程:

6/20(星期六)時間 內容
13:30 - 14:00 報到
14:00 - 14:05 主持人介紹參與研討會來賓
14:05 - 14:15 藝設系系主任 劉德劭教授致詞
14:15 - 14:20 藝設系林志明教授致詞
14:20 - 14:40 研究生:陳泰蓉報告
「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之省思
14:40 - 15:0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5:00 - 15:20 研究生:施姿玲報告
「好久好久以前」包裹糖衣的床前洗腦─Disney公主形象今昔對比
15:20 - 15:4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5:40 - 16:00 休息時間
16:00 - 16:20 研究生:王雅慧報告
從簡扶育看影像與性別議題
16:20 - 16:4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6:40 - 17:00 研究生:簡鈺玟報告
一體多面的女性形象:論宮崎駿動畫工業中女人的定位與再現
17:00 - 17:2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7:20 - 17:40 研究生:蔡惠婷報告
從《鵲華秋色圖》到《本生圖》:當代藝術中傳統經典的挪用與改寫
17:40 – 18:0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8:00 – 18:20 研究生:何宜娟報告
「內與外之間─談陳松志『你在』展覽中裝置的包覆場域與觀看的他者」
18:20 - 18:4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散會

6/21(星期日)時間 內容
9:30 - 10:00 報到
10:00 - 10:05 主持人介紹參與研討會來賓
10:05 - 10:15 藝設系系主任 劉德劭教授致詞
10:15 - 10:25 藝設系袁汝儀教授致詞
10:25 - 10:40 研究生:高千雅報告
美術館教育展導覽功能之研究 

─以2008北美館「記憶 穿梭在指間」教育展為例

10:40 – 11:0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1:00 - 11:15 研究生:許家豪報告
國小教師的「博物館參觀教學」實施歷程之研究─以故宮「兒童學藝中心」為例
11:15 - 11:35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1:35 – 11:45 研究生:黃議霆報告
巷弄裡的舞台劇:解讀「小小書房」之藝文消費與空間意義
11:45 – 12:05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2:05 - 13:15 休息時間
13:15 - 13:25 研究生:劉俐旻報告
博物館教育活動形象之建立
13:25 – 13:45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3:45 - 13:55 研究生:廖逸玫報告
視覺文化為核 之藝術課程研究─家庭攝影為例
13:55 - 14:15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4:15 – 14:25 研究生:蔡幸芬報告
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源教室義工老師在美術館教育推廣的角色與功能
14:25 - 14:45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4:45 - 15:00 休息一下
15:00 – 15:10 研究生:魏意雯報告
「成人藝術教育─女性家長在藝術學習上的自我成長」
15:10 – 15:3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5:30 - 15:40 研究生:郭書萍報告
穿越「粉樂町」,探勘美感文化的創生與永續
15:40 - 16:0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6:00 - 16:10 研究生:張馨之報告
藝展燈:探討金車文藝中心之藝術展覽場域與青年藝術家之關係
16:10 - 16:3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6:30 – 16:40 研究生:許清雅報告
台北市博物館數位典藏效益之研究
16:40 - 17:0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17:00 - 17:10 研究生:高嘉鈴報告
與藝術對話:T大學藝術治療社團成人學習經驗之研究
17:10 – 17:30 綜合討論:教授講評
散會

七、收費方式:免費入場(手冊酌收工本費)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當龐克們拖著中年發福的身體坐上時光機──《少年手指虎》



導演:宮藤官九郎
演員:宮崎葵、佐藤浩市
出品:日本 / 2008
發行:得藝國際

文 / 王咏琳

本文轉載自放映週報


當我們還沉浸在日式電影清新唯美的視覺感受時,三個「數字大導」在近年來已正式引領了日本「怪奇喜劇片」的潮流。首以擅長使用緊密的節奏與劇場式的誇張表 演去描寫短時間內的所有巧合與混亂,《有頂天大飯店》、《魔幻時刻》的導演三谷幸喜為代表;接者如《時效警察》、《烏龜主婦出任務》、《轉轉》這些以一種 清淡如開水的風格,卻幽默得教人脫力的冷笑話大導三木聰,以及總能拍出諷刺的詼諧喜劇,且演、編而優則導的全方位導演宮藤官九郎。

宮藤官九郎不只出現在各式各樣無數的戲劇及電影中,飾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如《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失意作家,又是《歡迎來到隔離病房》中,無聊當 有趣的電視搞笑藝人,甚至是《美味關係》、《大搜查線》、《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寫過許多獲獎劇本,例如:日劇及電影《木更津貓 眼》、講述(或更可以說是挖苦)電視台旁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內混亂之男女愛情生活的《曼哈頓愛情故事》、以日本古典「落語」融合現代事件為背景的日劇《虎與 龍》,電影《舞妓哈哈哈》,以及連他寫的劇本都可以倒反過來改編成漫畫的《斑馬人》。身為導演,宮藤官九郎執導過的電影有《Tingpon》、《午夜駭客 浪人》。除此之外,是的,他還組了搖滾樂團且發行過五張專輯,亦幫流行藝人寫歌。

宮藤官九郎再次自編自導的新片《少年手指虎》,講述著曾經造成轟動的龐克樂團──「少年手指虎」,經獨立音樂廠牌裡的天兵企劃(宮崎葵飾)無意間地再度發 現下,又重新回鍋引發熱潮的故事。不同於Mr.Children多年前賺人熱淚的MV,關於經典搖滾傳奇順利活到中年的究竟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電影《少年 手指虎》可以說是真實事件的寫照。當你看著咖啡店牆上掛著The Sex Pistols的貝斯手Sid Vicious裸著上身,穿著皮褲吸煙的海報,現在看到The Sex Pistols其他活著的團員之前重新復出的表演片段,抑或你聽著Guns n’Roses的「patience」依舊感動不已,卻意外在MTV台上,看見過往帥氣,現在卻中年發胖還身著嘻哈摔角風的裝扮,且不時用髒話跟觀眾打招 呼的主唱Axl Rose,又或是看著The Smiths的過往專輯內頁,再看看主唱Morrisey近年單飛重新出發的個人專輯封面。沒錯,就是這麼近乎現實的感傷與淒愴。

「龐克死了,現在變成深夜節目和卡通的前奏。」

於是偶然被重新發掘的暴力龐克樂團「少年手指虎」成為樂壇的新希望。正當獨立唱片老闆這麼想著之時,孰不料在網路人氣暴增的「少年手指虎」,如今原來已經 變成了各式各樣的中年大叔。一個穿著過氣皮衣與西裝褲的醉鬼貝斯手(兄)、在鄉下養牛的吉他手(弟)、與一個痔瘡發作不得不站著打鼓的鼓手,還有一個在 25年前的解散演唱會上,因故遭逢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主唱。四個不帥也不年輕的團員迅速歸隊重組後,偏愛流行民謠的企劃兼宣傳(宮崎葵)即使百般不願意,卻 逢演唱消息已經發布,在一切無可挽回的情況下也沒有他法的開著搖滾小巴士載著四個中年人,踏上全國巡迴之旅。重新拿起樂器,準備再次大展身手的樂手們,除 了鼓棒拿不穩、彈奏忘了打開音箱,連看rundown都要戴上老花眼鏡,加上受到音箱所發出尖銳feedback的刺激,才竟然重新站起來的主唱,縱然極 力演奏到最後一首,但所有團員還是累到去後台嘔吐。這樣的龐克樂團一出場,在耀眼的舞台前,不僅沒有觀眾跳躍吶喊,只有對「中年手指虎」滿滿的憤怒。歷經 宣傳多次逃跑,鬩牆多年的兄弟依舊不合,一場又一場的表演過後,「少年手指虎」真能展現超越謊言的奇蹟?在與自稱「grunge」實際上為「pop」的樂 團G..O.A的PK中,「少年手指虎」也重現了年少時的龐克精神。故事行進間,同時夾敘著「少年手指虎」25年前的回溯片段,團員們將過去未完的夢想坐 上時光機帶至今時,用時常嚴重透支的身體來貫徹,終於讓本來整日只想找機會為走花樣情歌王子路線的男友出唱片的傻氣宣傳(宮崎葵),也抱著「乾脆說謊說到 底」的態度一路堅持到最後,也從不信搖滾樂到相信且推動奇蹟的發生。

宮藤官九郎的《少年手指虎》並沒有辜負眾望,依舊在片中藉著其獨到的敘事方式,讓整部電影笑料不斷,可卻也沒有如他在其他的戲劇創作中那般天才,只有兩個 小時的電影顯然不足以讓他的才華發揮到淋漓盡致。然而,宮藤官九郎除了在本片中淺談了龐克樂在80年代初期輸入日本的進程,在電影配樂上也展現了他自己對 於音樂上的熱誠。片中出現的多數曲目歌詞都出自他手,而樂團「少年手指虎」的主打歌曲也找來了日本當代廣為人知,也的確是那種會在舞台脫得精光且引起暴動 的獨立龐克樂團「銀杏boys」來演繹,此外,在劇本的編寫上亦能得知宮藤對於音樂的愛好以及態度。

雖然沒有一條公開的通用規範說著「搖滾樂,少年人限定」,然而不同於《搖滾吧!爺奶》或英國的「齊默斯」樂團,由老年人的生活型態與觀點出發去想像,而是 藉由身為苦悶中年人的主角們,重溫且努力實踐夢想並依然從中學習成長。在展演青少年次文化的同時,也隱約對比著中年──社會能力在各世代中最強,上有父母 下有小孩,責任最重大的人生階段,是否真有可能放下一切去完成年少時未成的想望,有點諷刺有點酸楚。這樣一個沒有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以及日式浪漫氛圍的且 非由漫畫改編的電影,搭上《篤姬》風潮,被台灣的片商買下,多數的戲院皆有上映確實為一大突破,是否會再起另外一波日式惡搞喜劇潮流或是則不得而知,抑或 如同《搖滾吧!爺奶》、《彩虹老人院》、《練戀舞》般,當我們關注弱勢、幼兒、老人時,也能不再忽略壓力最沉重的中年世代和他們也熱烈過的年輕歲月。

(全文轉載自放映週報)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電影藝術這學期的導演講座---陳宏一導演


這學期的導演講座請到了執導《花,吃了那女孩》的陳宏一導演來跟大家談談。繼上學期的法國電影學者 Paini,去年《流浪神狗人》的陳芯宜導演後,這次請來陳宏一導演來談談不只是電影的影像,還有廣告的影像藝術,以及他最廣被討論經典的影像風格,還有他已經作為將近20年的導演經驗談。同樣地,也是請他回來母校跟同學們聊聊拍片的樂趣與辛苦的地方。

上學期la phobique發現有不少同學寫了《花,吃了那女孩》當作期末的電影分析作業,也碰過不少同學詢問如何獲取拍片的資源,以及器材等等,想要拍片,該怎麼開始?
相信健談且非科班出身的陳宏一導演,能夠為大家解惑,無論是技術上的,美學上的,當下業界的狀況。

la phobique 之前也曾經放過許多不少他的廣告作品上來blog
【閒談】商業的影像藝術 這篇

時間就是下星期三(6/10號)的早上十點,我們的課程時間。 所以大家可以享受一下看看有些已經難以看到的好作品,也可以開始想些問題發問。任何問題都行


以下是陳宏一導演的簡介(部份參考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陳宏一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從事實驗影片、劇場影像、Video Art等創作;現任紅色製作所(Red Society Films)負責人,專職擔任TVC、MV、頻道包裝導演。
1993年開始擔任TVC《開喜烏龍茶新人類系列》的導演,該廣告入圍坎城廣告獎;
曾執導過司迪麥、中興百貨等知名廣告,並多次榮獲台灣、香港、中國、亞太地區的廣告獎項、MOBILS廣告金像獎以及入選英國SHOT、德國ARCHIVE等國際獎項。
另外,其MV作品亦屢獲台灣重要音樂獎項。 2008年,參與“台灣發春”計劃,首次執導影片《花吃了那女孩》。

陳宏一導演的作品體現了他對美學的強烈感知,他對每個鏡頭都精益求精,對每個細節都非常關注,正如他在技藝上保持精進。
他有兩條令人難忘的廣告片,一條是為司迪麥(Stimorol)口香糖做的,一條是為中興百貨做的,這兩條廣告片裡的極緻美感令人窒息,在純粹中有觸動神經的利刃。這種觸動他在國立台灣大學(NTU)學習哲學時已開始發展,在NTU他不僅增長了學術知識,還為日後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種美學感知轉化為視覺表現以後,迸發出活力。
我懷疑幾乎沒有人能把電視廣告做得那麼有實驗性,更沒有人還在勸說他們的客戶接受他們的概念。 陳導成功地做到了以上的一切,不僅在電視廣告裡做了實驗性的視覺表現,也讓觀眾接受了這個實驗本身。 只有偉大的勇氣和純熟的技藝才能做到如此壯舉。

電影作品:
《花吃了那女孩》(2008)
《結婚》獲金穗獎首獎(2007)

短片作品:
《Happy birthday》、《薇閣出品---送餐服務》

以及執導超過百支MV作品,大家熟悉的可能有:
《溫柔》(五月天)
《擁抱》(何耀珊)
《很愛很愛你》、《後來》(劉若英)
《成全》(劉若英)
《一輩子的孤單》(劉若英)
《對不起我愛你》(梁靜茹)
《突然好想你》(五月天)
《別再為他流淚》(梁靜茹)、 《沒有如果》(梁靜茹)
最近的作品還有,張懸新專輯推出的《beautiful woman》、《selling》

廣告作品:(就真的是無限多了)幾個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定有

《中興百貨》系列
《左岸咖啡館》系列
《司迪麥》系列
等等等,數不清了
【閒談】商業的影像藝術 之前la phobique寫的這篇真的提到不少,快快溫習阿大家

然而,當天陳導的講座,也會為我們展現這些難以找到的經典作品。
此外, 紅色製作 是陳導的製作公司,上面也可以看到他大部分的作品

點這邊可以看到陳導的專訪

中國的土豆網也有整理一些些陳導的MV作品集,點此

一起期待吧,everyone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電影觀點】YA,YJ與YT片

文 / 王咏琳(轉載於放映週報)

首先,先來個名詞解釋。YA片源於美國的Young Adult Movie,但也可說成是Young American Movie(更適用於跨國觀點),那J即是日本了,T則是台灣。

不知道觀影的群眾們是否也有同樣感覺,多數描寫年輕世代的電影,用在參照國家發展狀況上,其品質跟電影本身的故事越成功的,某方面也說明了國家整體實力、 風氣等越成熟越開放。比如說…YC片(China) 似乎很少見…有時候這個「young」也不是很好定義,究竟該定位在演員的年齡上,或是整體氣氛上專門供年輕族群觀賞的。舉例:2004年,中國導演顧長 衛初執導筒的《孔雀》,演員們都年輕,描寫文革時代而後各自成家的故事,總有些愴然、壓抑。進而仔細在腦中思索所有看過的中國電影,竟然除了多年前的《北 京樂與路》(導演還是香港人)、《任逍遙》之外,實在想不起是不是還有其他印象較為深刻的、曾經描寫所謂青年歡愁的電影。多半回首過往,多半追遠某個已逝 的時代,追憶死去的皇朝等,中國電影似乎很難拍攝現實,也很難擺脫歷史的糾纏。要則是小市民的生活紀錄片,要則被禁止上映的電影。青春時光,理應正當燦 爛,沒有特別要著墨的大痛大苦的議題也好,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中國有哪些片子在描述青春。

先來淺談YA。美國的young movie多得數不清,有難笑得要死的,也有溫馨的小品,還有反社會的題材等。例如最近上架的《愛情無限譜》(Nick and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2008),喜歡搖滾樂的少年與同樣喜歡音樂的女孩相戀的故事,片中使用的是modest mouse的配樂。去年的《Juno》、《男孩好壞》、庫柏力克的經典作品《發條橘子》、或是《美國X檔案》描述美國新納粹少年的故事等…其他不外乎就是 宅男把到正妹,AV女優住在隔壁,對性的過度好奇以致於做出奇奇怪怪的行為,又或是在錄影帶店打個工也可以搞出千奇百怪的事件。若以一年為單位,實在無法 計算YA片的產量到底佔去當年出品的所有電影中的百分之幾。

再談到YJ。所謂的青少年電影,則不能不提到日本阿!想想美國的漫畫都在畫些超人英雄,日本的漫畫除了常見的冒險犯難勵志之外,任何題材都可進入(吃的用 的穿的喝的睡的走的飛的爬的),同時也是電影劇本改編的來源。不時發現某某自己喜愛的漫畫又即將翻拍成電影。幾個著名的例子像是《NANA》、《下妻物 語》、《蜂蜜幸運草》、《飄丿男子漢》等,非常典型地以青少年次文化作為背景,交錯愛情與生活的煩惱以及夢想的追求。其他像是《死亡筆記本》(不過話說回 來,那幾個死神都幾歲了);如果說《20世紀少年》也算的話─主角們也老大不小了,但擁有少年滿腔的熱血。還有就是最近成功翻拍的《重金搖滾雙面人》。

我們對於「 青春夢 」這種題材的想像,基本上完全是日本電影建置出來的。

日本的導演們,哪個沒有拍過YJ?從大島渚、三池崇史、宮藤官九郎、岩井俊二、三木聰。而古典文學也不時翻拍,例如三島由紀夫的幾篇名作,去年則還有夏目 漱石的《夢十夜》。戰爭片也久久拍一次,前幾年的《來自硫磺島的信件》、去年的《男人們的大和》(類似的拍太多會被懷疑有軍國主義復甦的危機),其它就是 一些動物溫馨片,奇幻寫實片,大河劇系列的古裝電影。


蒼井優與宮崎葵:《青白》與《害蟲》

說到底,近十年來的日本片,大半甚至多數哪一部不是YJ呢?除了追逐夢想與甜蜜戀情之外,YJ片時常描繪的題材還有「校園霸凌」的社會現象。

回首本世紀初,2001年所出品的三部日本電影,分別為《青春電幻物語》、《青白》、以及《害蟲》。繼《 青春電幻物語 》之後,同年日本電視台再度推出了導演櫻井剛獲登龍門大賞的46分鐘短片 《 青白 》。片名意為由藍與白所形成的蔚藍。大家如果還記得《青春電幻物語》,看過《循環自殺》、《紀子的餐桌》、或是任何一部古谷實的漫畫,都約莫能夠一窺《青 白》與《 害蟲 》的樣貌。那些關於「成人世界的缺失」,敏感又脆弱,恐怖卻真實。

在《青春電幻物語》中被欺負的蒼井優,最終選擇跳樓自殺。然而,她在《青白》一片裡轉變為加害者,總是成群欺負由宮崎葵所飾演的主角內山,比如在她的桌上 放一盆祭祀用的菊花,或者不時對她加以拳打腳踢。宮崎葵在短片的一開頭,便置身樓梯間,試圖打開那一扇層層封鎖的天台大門。小栗旬所飾演的不良少年,認為 「人有選擇生死的權利」,所以把打開天台門鎖的道具交給了被欺負的內山(宮崎葵),還有那一位曾經在高中時代欺負同學乃至讓對方跳樓自殺、之後遭到受害者 母親刺殺的代課老師小西真奈美。整部電影呈現的是十分混濁的色調:灰暗,空氣壓得緊緊的令人喘不過氣。原來彼此要好的國中好友,到了高中變成最惡劣的加害 者。「如果我死了,請你悄悄把我忘記」這樣子的歌詞在整部電影之中旋繞。看到這邊,大家一定又想起了《青春電幻物語》,受凌辱的少年蓮見,也把無法排遣的 心情投入在音樂中。《青白》的結尾,被欺負的內山(宮崎葵)在不停的嘗試中,終於打開了那一扇通往天台的門。同時,代課老師也道出了當年的記憶,道出: 「恨一個人是可悲的,通常也沒什麼理由,只是對方不是自己順眼的類型,付諸實行就是殺人…。 」站上了天台,看見一片光亮的青天,地上滿是白色的鴿子排泄物,內山給了一個答案:「現在,還不用死對吧?」而後她堅強起來,繼續過日子。

至於《 害蟲 》的女主角(依舊是宮崎葵)所飾演的國中生,則總是在關鍵之處,做出消極的選擇,選擇關閉心房。對她而言,任何地方都不值得停留,無論是家庭或學校。而她 的缺席,在同儕中並得不到理解與關懷,她選擇離課又逃家,選擇依賴陌生的朋友,一度又一度試圖自殺的她,卻怎麼也鼓不起勇氣實行。日復一日,她安靜地朝著 海口望去。然而,只要出現一位肯付出關心的同學,一切就能夠改變了嗎?飾演這位幫助者的角色,也是蒼井優,但宮崎葵飾演的女主角卻選擇再度傷害這位對她釋 出了善意的朋友。幾近無聲的電影,偶出現兩次樂團「NUMBER GIRL」的樂曲,急切的鼓擊聲響。

「一切惡行都是人類存在的本質,善不過只是非惡的狀態,或許那才是世界上最不真實的東西。」

主角(宮崎葵)最後竊取了汽油,分裝引入玻璃瓶子裡予以點燃,製作成汽油彈,一個一個拋向家中,起初的滿足感變成了驚恐,轉而搭上一個又一個陌生人的便車逃離了現場;最後,她拋棄了一切,轉往更險惡的人生戰場。


YJ電影的製作環境

YJ片能夠全方面的開展,除了題材廣泛之外,當然也跟日本人喜好起用年輕演員的製片慣例有關,

年輕男女優幾乎攻佔了全面市場;其中,「學園片」又佔了百分之七十。所以竹內結子以前都是出演偶像,近年也開始當媽了。再者,日本電影尤其善於刻畫那一些日常生活中細微的事物和感覺,平凡的小小奇蹟。

近年來的日本出品清單可以一一列出來:SABU的《疾走》,李相日的《69》、《天堂失格》;還有《我喜歡你》、《花與愛麗絲》、《電影情人夢》、《夏日 時光機》…說也說不完的、各式各樣的YJ片一應俱全,憤怒的、憂愁的、惡搞的,還有最重要的主題—也就是「尋找自我」,比如《不要嘲笑我們的性》和《百萬 元與苦蟲女》。日本人就是很有辦法把相似的題材拍得完全不同,即使每部片都在描述青少年,但每一位主角卻都擁有完全不同的個性。日本的年輕演員也有如變色 龍一般,每換一個角色形象氣質就完全不同。你以為你沒有特別注意過哪個演員,但是當你發現這張臉孔有些面熟時,會赫然發現你已經看過了他十部以上的作品。 例如在《不要嘲笑我們的性》中擔綱主演的松山健一,從《NANA》裡面看起來有點超齡的bass手,演到《死亡筆記本》中的L,再到《夢十夜》中遊走虛幻 和現實的主角,或是《重金搖滾雙面人》中的黑死金屬主唱卻夢想成為「代官山時尚代表」的根岸。他在《不要嘲笑我們的性》中,演出情竇初開的大學生,自然又 平實,面對比自己大20歲的戀人,欲主動又膽怯。片中的永作博美再度以《不要嘲笑我們的性》入圍日本極具份量的「藍絲帶電影賞」最佳女主角獎,而同片男主 角松山健一則是以另一部電影入圍影帝。

在另外一個例子《百萬元與苦蟲女》中,個性安靜深沈的主角蒼井優,選擇流浪,往海邊到山裡,做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工作,存滿一百萬元便離去,再度前往下一個地方,雖然踏實卻也逃避現實。

這些日本電影,影像坦直明亮,不沉不悶,味道淺淡,予人一種「已然發生過了」但卻又好像「即將發生在生活每一處」的感受。


YT電影尚待努力

最後談到YT,Young Taiwanese Movie。台灣脫離歷史感重重的電影線之後,近年來的作品也有不少描寫青少年生活,卻很可惜的,明顯受到了嚴重的「日本式想像」的影響。從多年前易智言 所執導的《藍色大門》大獲好評以來,近年來《六號出口》、《愛麗絲的鏡子》、《最遙遠的距離》、《一年之初》、《愛,的發聲練習》、《刺青》…等等,不勝 枚舉,但皆有點落得不夠憤怒、不夠幽默、或者無法引發同理感受的結果,因為我們並不擅長說這樣的故事。台灣電影向來最迷人之處,便是能夠在一個網絡交錯的 故事中,照顧到各個族群,各個世代(這兩年來最好的例子便是《流浪神狗人》),落得至今,卻也無法轉而回頭尋找歷史,直到近年的《九降風》、《海巡尖 兵》、以及《夏天的尾巴》似乎才打開了新的局面。總的說來,YT電影的優點在於:少了做作,故事也較為實在。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the milkshake of pulp fiction

(圖片來源與版權所有:公園咖啡owner ,勿私自轉載)

之前有提過有個咖啡店在遼寧街146號,長春戲院附近,叫做"公園咖啡"
近日推出了"黑色追緝令"中的奶昔,海報還是經營者自己設計的
就是大家在上課的時候教到"反打鏡頭"的那段,約翰屈伏塔那邊。
很有趣,下次去長春看電影時可以往那走走
歐式的舊式溫暖的裝潢,還可以來杯約翰屈伏塔都想喝個一口的奶昔。

ps.哇喔~慶祝blog瀏覽人次突破一萬人次。 雖然這裡不是無名辣妹的相簿
還是感謝各方群眾的支持。
助教們感謝你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這一定是潮流

大家一定搞不懂,la phobique放這個的用意是什麼
請耐心往下看


la phobique愛團愛團 Spiritualized - Broken Heart



cover of "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 of the Kings of convenience

看完這兩個大家一定就懂了la phobique的用意
自從youtube洶湧發展至今
國內外鄉民們常常會將歌曲配個圖片就放上網,給大家當作音樂聽
連自製的video都不用。
只有一張圖片,動都不動,連slide show都沒有
這個現象一定是所謂,即將驚天動地而來的,"後MV現象"(post - MV)
反正都有post rock,post punk ,post feminism
post-MV 一定是潮流!
"less is more!!!"~~
後面那個沙灘辣妹真的是連圖片都不挑也不選的,太隨手可得了。



接下來是暌違已久的題外話:
這兩天看了la phobique覺得值得拿出來講的片,一個是 "Marley&me",另外一個是Twilight"(暮光之城)。原因下面自然會說明

挑這兩片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前者傳說很感人,後者傳說很浪漫。
在租不到蓋瑞奇新片的狀況下,就租了。
"馬利與我"本來很期待可以看到可愛的狗狗然後洗滌心靈和疲勞的軀體,沒想到馬利皮到連觀眾都想抓狂,根本總又是個女人為了小孩放棄大好工作,在家專職忙家務到發狂的故事。

"暮光之城",不是"微光城市"那種地下的建築世界,反正就是年輕女孩愛上吸血鬼。
當然吸血鬼的形象也有顛覆,不過吸血鬼的形象已經顛覆過很多次了,例如"日巡者"系列的小說
總之,看完這片,la phobique覺得男主角...根本就只是個跟蹤狂嘛!
請大家發揮道德勇氣譴責Stalker 的行為。

最終的最終:

Feist's Live in paris(推)


Feist "i feel it all" live on Bus,在Bus上直播live真有趣 這個不是MV..是真的在Bus上面播送的show

la phobique覺得Feist的音樂,在美國電影當作配樂被使用的指數已經快要超過Muse ,Radiohead,還有以前很紅的portishead 。
當然Bob Marley是永遠都還會出現的。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亞洲電影演講訊息

Wimal Dissanayake教授目前任職夏威夷大學創意媒體學術中心(Academy for Creative Media),專長在於傳播理論及亞洲電影研究。除了對中國、香港及印度電影有深度的研究之外,Dissanayake教授最為迷人的地方,在於從電影中窺探出亞洲觀點,並抽譯提升至理論層次,藉此與西方理論展開對話.

講題:

Cinema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Asian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由電影理解亞洲的溝通方式
時間:2009年6月5日下午2:00-4:00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館四樓國際會議廳,現場備有即席中譯

主持人:林志明教授

海報中有另一場演講訊息,請點圖放大看~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舞動的繆思:故宮「透視內幕」與「未來博物館」榮獲美國繆思獎銀牌

故宮前院長林曼麗在就任期間,積極推動數位典藏計畫。
給這些流轉來台的華夏古文物一個新精神,找來了林志明教授策劃了"過去-未來"展覽

在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裡的這座「未來博物館」,是國立故宮博物院邀請具豐富策展經驗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林志明擔任策展人,由六位台灣當代藝術 家(姓名筆劃序)朱嘉樺、林泰州、袁廣鳴、梅丁衍、陳志誠、黃心健組成創作團隊,以先進的科技手法呈現國立故宮博物院經典的當代面貌,讓華夏藝術文化與新媒體科技結合,創造文物永恆的價值。

林志明教授的策展導言如下:

全球化情境中的國立故宮博物館

傳統中國雖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但文化藝術並非孤立發展。在今天全球化情境之下,更應強調地球各處人民之交往和文化的相互影響乃是一持續進行的過程。因此,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第一次展覽結合科技媒體及傳統文化,並強調穿越國界之虛擬特性。

文化史中的傳統文物

科技及媒體藝術介面,突破了過去以作品為導向的侷限。對不熟悉傳統文化的異國訪客而言,文化史主題的呈現方式,將是最好的啟蒙和感發。

由帝國收藏到全球視野,由天子瑰寶、宮廷精藝、文人生活、到庶民百姓無盡的追求,展場呈現出一個具體而微的敘事線索,它象徵國立故宮博物院由皇室走向民間,既高貴也親和。
點這裡看展覽作品與藝術家介紹,看更多詳細資訊
展出日期 Duration: 2008/06 - 2010/02/28

展覽地點 Location:桃園國際機場二航廈出境大廳4樓(新加坡航空貴賓室左側)
Departure Hall, Terminal 2, 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next to Singapore Airlines VIP Lounge)
主辦單位 Organizer: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策展人 Curator:林志明 LIN CHI-MING


合作的藝術家中,有三個就是la phobique特別鍾愛的。

以下就是報導啦:

舞動的繆思:故宮「透視內幕」與「未來博物館」榮獲美國繆思獎銀牌

美國博物館協會一年一度的盛會「繆思獎」(MUSE Awards),4月30日晚間於美國費城舉行頒獎典禮,國立故宮博物院分別以「透視內幕」榮獲行銷發展類銀牌獎,以及「未來博物館」榮獲多媒體裝置類銀牌獎。

「透視內幕」以一小時的紀錄片呈現國立故宮博物院豐富的中華文化資產,透過國家地理頻道以34種語言,放送至全球166個國家,帶領全球觀眾一睹 博物館幕後的精彩故事。國際評審團認為,影片聚焦拍攝博物館幕後的工作,從工作人員如何作溫溼度的控管,到如何為珍貴文物製作高解析度的3D影像,使得影 片更顯得動人心弦!以多種語言播放的國際行銷策略,更具全球影響力!

「未來博物館」一系列獨特的多媒體裝置作品,賦予古文物新生命,讓評審團更想親臨現場一探究竟。作品「平淡之味」採用汝窯的青瓷為主題,向裝置吹 一口氣就能產生雲破天青、落英繽紛的互動影像效果;多媒體動畫也賦予郎世寧的「百駿圖」新生命,影像從白晝進入到夜幕低垂的星空,引領觀眾進入更寬廣的想 像空間。作品使得觀眾沉浸在生動的藝術裡,引起評審團熱烈的討論與回響。

繆思獎是由美國博物館協會媒體與科技委員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Media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主辦,今年已邁入第20屆,約有六千人參與此次盛會,參與競賽的作品也高達250件,唯有47件作品獲得獎項。muse獎的評審團由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媒體 專家組成,有來自美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媒體專案經理,澳洲動力博物館的科技服務與研發主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國平處長也受邀擔任此屆互動資訊平臺類的評審 主席。

近十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已陸續將珍貴的文化資產數位化,透過多媒體科技分享於全球觀眾。自2004年起,即以數位作品參與繆思獎競賽,履獲佳績,今年更獲得兩項大獎,備受國際博物館界的矚目與肯定!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閒談】味覺淡了...

la phobique是個在台北市土長的孩子,見識很少
也沒有崇尚戶外活動的健康精神
大學時期有選擇權之時便少參加團體活動,不只通識課都選其他學院的,體育課也選最少女孩子選的運動,若有蹺課之時也只是待在家重複看著已經看過的DVD或是當日租來的(絕對沒有鼓勵蹺課的意思)
總能在租片店中消耗不少時光,la phobique會把想看蒐集好資訊的片單寫在小小的黃色便條紙上,
另外還會標上優先順序(自以為在影展挑片劃位)
選片有如選書,總難與人討論,有時也顧及品味隱私等等。
尤其針對片名而來的刻板想像,總讓人尷尬。記得高中的時候在閱讀三島由紀夫的"愛的渴望"
被同學誤以為在看色情小說。不然就是大學時候,在學校旁邊的租片店櫃台詢問法國片"肉慾橫陳",櫃台小姐還大聲嚷嚷:"什麼?你要找肉慾橫陳!你等等!"
真的是非常尷尬,從此之後,能自己找便自己找,少透過詢問櫃台的資訊找片。

選片的標準一年一年在轉變,最近讓la phobique感覺"不看不行"的電影似乎也越來越少
除此之外,看片的量並沒有特別減少,可時常沒有印象自己看過了哪些片。
例如我現在不會記得去年金馬影展我看了哪些,可前年的倒是能夠慢慢道來(難道是長短期記憶失調?)
談到選片的品味,從來都是什麼都看。最近還進了戲院看了X戰警,結果期待的gamebit(金牌手)戲份好少,而且有點遜。然後又默默複習了前三集,即使心裡覺得真的不用特別看,但還是看了。突然有感,似乎這一年來,有感的電影越來越少,有點像是喪失味覺的焦慮。
比如說,la phobique一向滿喜歡中島哲也,可過年特地看了"PACO的魔法繪本",或是等等其他
也提不起勁為這些電影寫上些什麼。
真要說起來這兩年有怎麼特殊喜歡的電影,說出來就真是等著讓大家恥笑一番
關於品味一事真的很難說,有人喜歡味淡的開水片,有人偏愛B級片,la phobique便沒有特殊指定愛好,連奇幻寫實的都一定會租來看(像是"忍"、"百人斬少女")也就是以前小時候"新十二生肖"那種。不過,觀影滋味總還是隨著狀態而定,像是"不要嘲笑我們的性"這部片,無論何時看了,都會有種輕鬆的,世界又回歸成玫瑰色的感覺。
或是看了"葉問",縱使吃得很飽,也要假裝沙發是木樁,跟著練拳。一邊還討論著阿.."原來香港的武打明星都一定要學過詠春...."一類的話題。

某天假日打開電視,看見電視播放"七匹狼",每次想到這部片,都不知道為何這些人最後開了演唱會。到現在還是莫名其妙,不過反正看到張雨生唱歌也當作懷念一下,不然就是看王傑很頹廢。
然後想起王傑以前出唱片前還做過武行的替身(完全曝露自己的年齡)

話說回來,越長越大,觀影的刺激可以說是越來越小。如同這一年來,不談觀影的娛樂感覺外,真正被擊中的大概只有韓國電影"追擊者"。
2006年是日本電影"天堂失格",再之前是"光明未來"
高中時候是"燕尾蝶"
反正就是那類的"刺激1995",反正以前就是看什麼就覺得又從人家的故事中得到什麼
現在反而不太覺得是那樣了。
期末會有導演座談,邀請了陳宏一導演來和大家聊聊導演這個職業,從是夢想到實踐,跟想要讓觀者看到怎麼樣的世界。這一年中,也碰到許多對拍片有熱情的同學們,有些還不得其門而入,
甚至還無法想像那個世界的辛苦。整個工作團隊不只需要很耐操的體力,也需要非常高的EQ,也碰過曾經是黑手,現在為攝影助理,堅持再累也不喝蠻牛傷肝的朋友,還有剛從影傳系所畢業剛投入職場的朋友。
除了導演的任務,導演的視野。日本有個節目叫做top runner,總會邀請一些成功的新生代演員上節目談電影,和他們的history還有truth。表面上聽起來很像"沈春華live show"那種暢談人生觀的節目,實際上則是在討論演員的任務,針對作品和個性還有環境,怎麼去詮釋角色,以及將自己的未來賭在這個職業上他們是怎麼去經營,太過用力和不夠力的時候又是怎麼樣的非難。讀電影劇本上與其他的演員又會有怎樣的互動,有時候劇本比較像是架構,實際上演練又是另外一回事。
比起台灣的電視節目,老是讓主持人插話插到不行,field knowledge又不夠,最後只會問一些人生故事,被訪問者還要哭一下才有張力
比起來我倒是覺得top runner的節奏還不錯。
兩個主持人也都是演員,問的問題都是與演員的工作相關的。他們會將演員所有合作過的導演,電影全部列表,挑出來討論。演員的原點,代表作,和不同的人合作的時候有哪些狀況。
當然日本的電影環境和台灣大大的不同,台灣似乎沒有這種節目去邀請演員專門談論國片
日本電影的量也大,近年來被喻為天才的也不少。今天推薦的就是其中一個啦
目前還沒有聽說有訪問過淺野忠信,不過也可以姑且先看小田切,也能獲得不少,尤其他也是從獨立製片開始出線的。

小田切讓訪談(一)
小田切讓訪談(二)
小田切讓訪談(三)
大概一段都十幾分鐘左右

ps.有個咖啡店在遼寧街146號,長春戲院附近,叫做"公園咖啡"
近日推出了"黑色追緝令"中的奶昔,海報還是經營者自己設計的
就是大家在上課的時候教到"反打鏡頭"的那段,約翰屈伏塔那邊。
很有趣,下次去長春看電影時可以往那走走,喝杯咖啡或是奶昔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Carnegie Mellon Professor Randy Pausch (Oct. 23, 1960 - July 25, 2008) gave his last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Sept. 18, 2007, before a packed McConomy Auditorium.
字幕翻譯:朱學恆簡介短片:http://0rz.tw/5e3gK 故事背景:http://0rz.tw/a73jt 個人網頁:http://0rz.tw/183nE 說明: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系的教授Randy Pausch 罹患了胰臟癌,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站上講台,跟學生以及聽眾分享他這一生所體會到的經驗。(註:Randy Pausch教授之CC授權為非商業化、 不得改作、註明出處)。

這是Randy Pausch得了胰臟癌後,2007年最後的演講,之前在網路上已經相傳好長一段時日
由最近結婚的阿宅達人朱學恆(魔戒翻譯者,奇幻文學基金會創辦)翻譯
還是放上來,給還沒有機會看過的同學看一下。

主題是 "如何實現兒時夢想",所以其中並沒有提到胰臟癌是最難檢查出來的癌症..幾乎沒有症狀
有徵兆的時候,通常已經是接近第三期的狀況.在這個時期接受治療活過一年的存活率是百分之23,而後是百分之5,若選擇不接受治療的生命約莫三個月..此類這麼感傷又scary的話題。
(但還是被la phobique講出來了)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500 days of summer



真期待上映,好有趣的感覺
眼尖的朋友們,女主角是"成名在望" 演小男孩姊姊,去當空姐的那位
最後的對話真好笑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影評】六四的超長終曲:《頤和園》


六四的超長終曲:《頤和園》 / 林志明 作

作為第一部以六四天安門事件為背景,並有直接探討意圖的中國電影而言,婁燁的《頤和園》(2006所呈現出的歷史事件詮釋角度,必然是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首先會加以關心的。《頤和園》一片的序曲由中國和北韓的邊境城市圖們開始,帶入主角人物余紅考上北大(片中為北清大學)之後的移動和展開,也由一個有強烈情感反應但又總是感到生命和環境間的不適應關係的人物觀點來看整個事件的發生。這個觀點敘事的方式使得重大的歷史事件的記憶和觀看染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也使得觀眾得以有一個認同的對象,可以不必然以評論歷史功過的方式來看待這一段尚未被中國官方認可得以公開討論的歷史。

為了使得這個觀點敘事的詮釋角度更加明顯,電影大量採用了余紅日記中的片段作為旁白,更加深了主角人物的情感生活和整個事件的連繫(北大學生去了天安門在日記中只是生活併列五件事中的一件,而且排序在最後)。余紅在片中透過同學李緹和同在北大的周偉相識,並且發展出猛烈的性與愛的關係。這一段大學生活中的感情,最後終結於兩個同時併發的事件:一是北大學生加入天安門前的示威請願活動,但最終遭到鎮壓;另一個則是李緹和周偉在此時被捉到於宿舍床上作愛,遭到校方嚴厲的公開處罰。這兩個事件共同出現,表面上符合婁燁在接受訪談時喜歡談的革命與愛情共同發生,但在其背影中都沾染著一種以不是很明確的方式透露出的「被出賣」情緒(熱情青年被國家領導出賣最後遭到無情的鎮壓,余紅對好友李緹和男友周偉間的感情發展毫無所悉)。在這個隱晦的情緒中,余紅輟學由圖們來的前男友曉軍陪伴回到家鄉。

如果整個故事終結於此,那麼《頤和園》將只是一段以六四天安門事件為背景的青春紀事,也符合婁燁所謂《頤和園》的命名是指北大學生的戀愛場所,限縮其詮釋規模的可能。故事有可能終結於此,但如此電影將是一部指涉有限的作品:它在一開頭於圖們的序曲中充份表達出曉軍因為當郵差而能事先得知余紅考上北大此一訊息時的矛盾,晃動攝影機的拍攝風格和這一段不確定的心情也很能相互呼應,甚至婁燁在之前《紫蝴蝶》一片以平交道柵欄切割人物以隱喻命運和其晦暗性的修辭手法再度使用,都使得序曲這一段充滿了影像的張力和魅力。但接下來來到北大之後,由學生生活片段和當時流行音樂剪輯而成的影像之流,大部份的時候卻失去了這樣的力量。而且,如果故事終結於此,那麼婁燁對六四的詮釋將會是暗示大部份的學生只是由浪漫的解放思想出發,如同片中人物大膽挑戰性的禁忌,模糊地以一種情緒的衝動期待威權體制的改善。如果真要說此片對六四的詮釋有什麼供獻的話,那麼很可能只是提供了由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驗下手探討這條線索。當然,在這條線索中,婁燁下的工夫也不少,比如為了呈現出他們對生活中物質匱乏一面的反應,曾使得主角人物余紅幾乎無來由地放聲哭了起來。

這故事似乎應該就此結束了,但它並沒有結束,故事以一個超長終曲的形式逐漸延伸,形成了另一個故事,也改寫了敘事的主旨。這樣的雙元結構,在婁燁目前為人熟知的三部長片(《蘇州河》、《紫蝴蝶》和《頤和園》)中是存在的,而之前《蘇州河》所致敬的對象,希區考克《迷情記》(Vertigo更是這種雙元結構的代表作。由這三部影片綜合來看,再加上對《迷情記》的回憶協助,我們可以說婁燁的電影到目前為止都在講一個類似主題,也就是主題人物如何因為一段巨大的生命史事件,在心中產生永難癒合的傷口,終而影響他們的一生,形成其命運。稱說這樣的結構為「雙元」,是因為這樣的電影不只由「兩段」結合,而是兩個大段落間有一種特別的呼應性或重複性關係。比如,在《迷情記》中警探史考提後來再度遇到和前面的戀人面貌十分相似的茱莉(在曲折的劇情中,其實是同一人),便要求她扮演原先的人物,模仿其穿著和外貌。

《頤和園》的下半段描繪主角人物於中國內外遷徙流亡的狀況,營造出一種越來越濃稠的沉鬱之感,終於來到最後使得整部電影獲得深度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之中,周偉由柏林回到中國,並且到余紅曾落腳的重慶工作,兩人卻相約於北戴河重逢。在蕭瑟的冬天海濱,兩人多年後分離後終於見面卻是無言以對,後來余紅出門買酒,經歷了一個晚上,在黎明時卻看到周偉開車面無表情地由她面前開過。這個結局仿佛安東尼奧尼的《蝕》一片結尾,使用了空鏡頭和荒涼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製造出一個反高潮的結尾含蓄但有力地說明六四的歷史事件對當時的年青學生所造成的傷痕有多麼深沉。婁燁雖然在前半段拍出了一些鎮壓和衝突的場面,也引用了看來仍是敏感材料的學運紀錄影像,但他對六四事件及其尚未平反造成的歷史壓抑,最後這一段「無聲的控訴」仍是最深刻而有力,並且轉變了整體電影的政治格局。

在電影的下半段,「出賣」這個主題仍是隱然若現的(這個主題在婁燁的每一部電影中都有重要的份量)。周偉和余紅重逢仍然無法盡情釋懷,原因之一當是其中夾著李緹的自殺。李緹在周偉作出回大陸的決定後,突然在一次聚會中跳樓自殺身亡,其原因頗難立即理解:片中李緹和周偉的關係著墨不多,如果只是因為情人離去便起自殺的念頭,人物的性格未免顯得太脆弱,和李緹後來展露出的波希米亞藝術家性格也不相合。李緹的自殺或許可以如此解釋:一是她曾有一次在大學時看到余紅在露台上徘徊,衝上去「營救」自殺邊緣的好友;自此之後,兩人像是交換了命運一般--余紅看似充滿了自毀的衝動,但卻在各種不堪中存活了下來,而李緹外表明亮堅強,內在卻有淵深的黑暗。另一個解釋則和「出賣」這個主題有關,而且並不和前一個解釋相矛盾。由於李緹流亡德國和周偉的戀情有關,並且也是一同前往德國,周偉即將回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所需勞動力的一員,使得李緹覺得當初來到德國共同命運的聯結已被出賣,存在理由因而消失。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2009年國際NGO工作夥伴招募辦法



一、說明

另類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是對當今世界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重要反思。對應於全球化的浪潮,另類全球化運動自1980年代開展的反思與抗爭行動中,逐漸匯聚。在「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的信念下,世界各地人民重新團結起來,形成另一種全球的連結。如能與這股進步趨勢接軌,將有助於非政府組織運作的國際化,亦有益於擴展我們的對話視野,與國際進步力量交換實務經驗、工作方法和論述思考,凝聚想像,團結力量,介入公共議題,共同建構一個更為注重公平與正義的國際社會。

從當今全球化的金融危機看來,所謂危機,已不僅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而且是信心的危機、觀念的危機、價值的危機。另類全球化運動所倡議的另類思維,另類實踐,正是在追尋新觀念與新價值的過程中,重建人類社會文明永續發展的信心。長期以來,另類全球化運動的行動者在國際NGO舞台上,不僅參與決策,草擬協定,並長期監督、推動協定的落實。從生態保育、婦女、兒童、人口販運、公共衛生、教育、農業、社會福利、到人權、國際商貿體制等問題,都是另類全球化運動者活躍的場域。

本會長期致力於公共人才的培育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藉由拜會另類全球化運動的重要國際性組織,形成夥伴關係,並以協商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甄選有志之士前往各夥伴機構,參與各項工作。本計劃宗旨乃以直接投入相關機構成為其工作人員的方式來學

習,藉由較長時間的工作經驗累積與總結,從實作中學習,進而從貢獻中獲得滋養。

二、一般資格要求

1.年滿18歲以上,性別不限,惟台灣申請之男性須役畢。
2.願意長期關注並投入非營利組織相關領域者。

3.具公共服務精神,對其他文化的人、事、物有強烈好奇心,樂於學習、求知慾高。
4.對另類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相關議題有研究者優先。
5.申請拉丁美洲國際合作機構者,需具備西班牙或葡萄牙語基礎。其他地區申請者亦需具備良好

英文能力。
6.可出國工作6個月至2年,期間不得因另有工作邀約、獎學金或其他理由而中斷工作計劃。

三、國際合作機構

1.London Citizens (英國) 《簡介
網址:http://www.londoncitizens.org.uk/

2.London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LSx/英國) New!!

網址:http://www.lsx.org.uk

3.Khao-Kwan Foundation (KKF/泰國) 《簡介
網址:無

4.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 (泰國、菲律賓) 《相關計畫
網址:http://www.focusweb.org/

5.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 (ARENA/韓國)
網址:http://www.arenaonline.org/

6.Human Rights Law Network (HRLN/印度) 《簡介

網址:http://www.hrln.org/

7.Bharat Gyan Vigyan Samiti (BGVS/印度) 《簡介

網址:http://www.bgvs.m2014.net/

8.Instituto Paulo Freire(巴西)《簡介
網址:http://www.paulofreire.org

9.Instituto Strohalm de Desenvolvimento (InStroDi/巴西) 《簡介
網址:http://www.instrodi.org/

10.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Hong Kong (WWF/香港)
網址:http://www.wwf.org.hk/

11.Friends of the Earth (FOE/香港)
網址:http://www.foe.org.hk/

12.Greenpeace (香港、北京)
網址: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

13.北京自然之友(FON/北京)
網址:http://www.fon.org.cn/

14.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同心實驗學校及同心互惠商店/北京)
網址:http://www.tongxin.org.cn/http://www.tongxinhuhui.org.cn/

※【以下機構細節仍洽談中,將於近期確認,請密切注意網站訊息!

15. Asociación Cubana de Técnicos Agrícolas y Forestales (ACTAF/古巴) 《簡介
網址:http://www.actaf.co.cu/

16.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 (MST/巴西)

網址:http://www.mst.org.br/mst/

17.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荷蘭或其他地區)

四、詳細資格要求及名額

請參考「國際NGO工作夥伴甄選條件彙整表」。

五、浩然基金會提供之補助


1.生活津貼:依國際合作機構所提參考標準給付。
2.往返機票:提供至服務單位所在國,最直接航空路線往返經濟艙機票一張。
3.意外及醫療保險:提供出發日起至工作期屆滿期間之保險費用。
4.健康檢查:赴任前需至本會指定醫院進行健康檢查。

六、國際NGO工作夥伴之義務


1. 全程參與本會於6/5-6/9舉辦之另類全球化研討會與工作坊(議程將另行公告)。

2.須全程參與本會安排之行前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將另行公告)。

3. 每月及工作結束後需提供報告。
(1)每月應提供1,000字以上之報告。

內容包括:工作經歷、學習、觀察與省思。(此部分文章,將刊載於浩然指定之部落格)
(2)工作結束應提供10,000字以上之總結報告。

內容包括:工作機構年度工作項目介紹、對工作機構立場與主張及工作方法的檢討、工

作機構在當地社會的角色、工作機 構在另立全球化網絡中的角色、學習成果與檢討、未

來計劃草案。

4. 於專案工作結束後,同意擔任本會志工,協助相關活動之推廣。

七、報名方式與日期

1.2009年3月16日起接受報名,2009年4月30日截止收件(郵寄信件以郵戳為憑)。

2.請填寫中英文申請表格《中文》《英文》並備妥相關檢附資料,寄至浩然基金會。
地址:10682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5號

電話:+886-2-3701-6399

聯絡人:林郁庭 小姐 分機 6306 yuting@hao-ran.org.tw

阮右檸小姐 分機 6303 cherry@hao-ran.org.tw


八、甄選流程


1.書面審查:依據申請者提供之書面資料進行審查,報名資料不全者即喪失資格。


2.初 試:暫訂於5月中旬。由本計畫小組召集評審委員會進行面談。

面談通過者皆須參加本會6月5日-6月9日舉辦之工作坊,進而產生複試名單。


3.複 試:暫訂於6月中旬。由國際合作機構決定舉行形式,並決定最後錄取人選。

九、行前培訓課程


課程暫訂於7、8月舉行,凡具面試資格者皆可參加,但需先報名。課程內容另行公告之。

十、正式工作時間


暫訂於2009年8月、9月、10月,視國際合作機構時間而定。

十一、其他


1.本辦法未盡周全之處,得經本會專案委員會決議後修訂之。申請人請隨時注意本會網頁最新

公告訊息。
2.浩然國際NGO工作夥伴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haora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