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閒談】YA片與YJ片還有YT片

首先,先來個名詞解釋。YA片就是young american movie,那J即是日本了,T則是台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描寫年輕世代的電影,用在參照國家發展狀況上,則品質跟電影本身的故事越成功的,某方面也說明了國家整體實力、風氣等越成熟越開放。
比如說..YC片(China) 似乎很少見...
有時候這個"young"也不是很好定義,究竟該定位在演員的年齡上,或是整體氣氛上。
例如,2004年,中國導演顧長衛初執導筒的《孔雀》,演員們都年輕,描寫文革時代而後各自成家的故事,總有些愴然,壓抑。然而當la phobique仔細在腦中思索所有的中國電影,竟然除了多年前的《北京樂與路》之外(導演還是香港人),實在想不起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曾經描寫所謂的青年歡愁。多半回首過往,多半追遠某個已逝的時代,追憶死去的皇朝等,中國電影似乎是拍不了現實,也擺脫不了歷史的糾纏。要則是小市民的生活紀錄片,要則被禁止上映的電影。

青春時光,理應正當燦爛,沒有特別要著墨的大痛大苦的議題也好,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中國有哪些片在描述青春。

再來談談YA,美國的young movie多得無數,有難笑得要死的,也有溫馨的小品,反社會的題材等。
例如最近上架的《愛情無限譜》,喜歡搖滾樂的少年與同樣喜歡音樂的女孩相戀的故事。
片中還有modest mouse的配樂(good taste)。去年的《Juno》、《男孩好壞》、超多年前《發條橘子》、《美國X檔案》描述美國新納粹少年的故事等..不然就是宅男把到正妹,AV女優住在隔壁,對性的過度好奇以致於做出奇奇怪怪的行為,或是在錄影帶店打個工也可以亂弄一通。若以一年為單位,實在無法計算YA片的產量到底佔了當年出品的百分之幾。

接著就是YJ。描寫青少年,則不能不提到日本阿! 想想美國的漫畫都在畫些英雄等等,日本的漫畫除了冒險犯難的那些,任何題材都可入(吃的用的穿的喝的睡的走的飛的爬的),也是電影劇本改編的來源。動不動就會不小心又知道了某某自己喜愛的漫畫又將翻拍成電影。幾個著名的例子像是《NANA》、《下妻物語》這種,非常典型地以青少年次文化為背景交錯愛情與生活的煩惱。其他像是《死亡筆記本》(但那幾個死神都幾歲了),如果說《20世紀少年》(主角們也老大不小了)。還有就是最近成功翻拍的《重金搖滾雙面人》(漫畫可是陪la phobique度過幾年的空堂時光,笑到眼淚狂飆)。

我們對於"青春夢"這種題材的想像,基本上完全是日本電影建置出來的。
日本的導演們,哪個沒有拍過YJ?從大島渚、三池崇史、宮藤官九郎、岩井俊二、三木聰
古典文學也不時翻拍,例如三島由紀夫的幾個名作,去年則有夏目漱石的《夢十夜》
戰爭片也久久拍一次,前幾年的《來自硫磺島的信件》、去年的《男人們的大和》(類似的拍太多會被懷疑有軍國主義復甦的危機)
其他就是一些動物溫馨片,奇幻寫實片,大河劇系列的古裝電影。
說到底,近十年來的日本片,大半至多數哪個不是YJ?
當然跟日本人喜好起用年輕演員的習慣有關,年輕男女優幾乎攻佔了全面市場,其中學園片又佔了百分之七十。所以竹內結子以前都是偶像,近年也開始當媽了。
再者是,日本電影尤善刻畫日常生活細微的事物和感覺,平凡的小小奇蹟等
否則這幾年影展的片單或是買片上映的list一列出來,sabu的《疾走》,李相日的《69》、《天堂失格》。其他如《我喜歡你》、《下妻物語》、《電影情人夢》、《夏日時光機》、《紀子的餐桌》。各式各樣的YJ都有,憤怒的,憂愁的,惡搞的,還有最重要的主題也就是---尋找自我。
如去年的《不要嘲笑我們的性》、《百萬元與苦蟲女》。日本人就是很有辦法把相似的題材拍得完全不同,即使都在描述青少年,而則有完全不同的個性。年輕演員也有如變色龍般,換個角色即完全不同
。你以為你沒有特別注意過哪個演員,當你發現這張臉孔有些面熟時,發現你已經看過了他十個作品以上。

例如在《不要嘲笑我們的性》中擔綱主演的松山健一,從《NANA》裡面看起來有點超齡的bass手,演到《死亡筆記本》中的L,再到《夢十夜》中,遊走虛幻和現實的主角,又到《重金搖滾雙面人》中的黑死金屬的主唱卻夢想成為代官山時尚代表的根岸。在《不要嘲笑我們的性》中,演出情竇初開的大學生,自然又平實,面對比自己大20歲的戀人,欲主動且膽怯。據「中國時報」報導,永作博美再度以《不要嘲笑我們的性》入圍日本極具份量的「藍絲帶電影賞」最佳女主角獎;同片男主角松山健一則是以另一部電影入圍影帝。《不要嘲笑我們的性》劇照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劇照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的校園生活。


其他就是la phobiue最近滿喜歡的《百萬元與苦蟲女》,個性安靜深沈的主角蒼井優選擇流浪,到海邊到山裡,做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工作,存滿一百萬元便離去又前往下一個地方,雖踏實卻也逃避現實。

《百萬元與苦蟲女》片段
《百萬元與苦蟲女》片段

這些日本電影,影像坦直明亮,不沉不悶,味道淺淡,有些發生過又或即將發生在生活處處。(再扯下去,就會變成在解la phobique自己的喜好了。)

最後談到YT,台灣的young taiwanese movie。
台灣脫離歷史感重重的電影線後,近年來的作品也不少描寫青少年生活的,卻很可惜的明顯受到嚴重的"日本式想像"。從多年前易智言執導的《藍色大門》獲好評以來,近年如《六號出口》、《愛麗絲的鏡子》、《最遙遠的距離》、《一年之初》、《愛,的發聲練習》、《刺青》等等等等(太多了)皆有點落得不憤怒、不幽默,因為我們並不擅長說這樣的故事。台灣電影向來迷人之處便是在能在一個交錯的故事中,照顧到各個族群,各個世代(這兩年最好的舉例便是《流浪神狗人》),而落得至今,也無法轉而回頭找歷史。直到去年的《九降風》、《海巡尖兵》、《夏天的尾巴》開出新的一線,雖YT但少了做作,故事也較為實在。

總之,這種感覺實在就像是...台灣的城市建築硬要模仿外國的建築,做得失敗的像,不然就是把不適合的建築放在士林夜市附近。收編農田以建立農舍之名蓋豪華之社區,使得農業用地大量減少,或是一直蓋新房子卻不定期翻修維護,只會有種"饒了台灣吧"的心聲。
當幾個有良心的建築師把希望寄予新一代的建築學子之時,不知道資深的電影人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慨。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YC-我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
或許任逍遙 小伍 也都可以算吧

An Islander 提到...

oh yeah

匿名 提到...

我覺得您對於Y片的定義似乎過於粗淺
亂寫一通
流浪神狗人一點也不young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