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法國攝影一百擊!展覽《「攝影一百」;影像寫歷史》

(圖片版權:avec le copyright "collection privée)

這個由 法國在台協會法國藝文推廣協會 主辦的活動,將隨著年後第十七屆台北國際書展
主推的一本關於法國攝影史的圖文書《「攝影一百」;影像寫歷史》
之中記錄了,法國攝影史上許多知名,不具名的攝影師所留下的照片。
一本關於法國的攝影故事,也是回顧。
其實除了攝影的部份,人們便可以知道法國是怎麼樣保存和推動他們的有形文化遺產。
電影政策的部份其實也有很好的配套和方案,保障法國的電影工作者,和鼓勵電影工業的發展,不過這個la phobique下次再談。首要la phobique要推《「攝影一百」;影像寫歷史》這個展覽啊!



從《「攝影一百」;影像寫歷史》一書中,我們可以從中看見1864年自羅浮宮往外拍攝的巴黎全景,又或是1871年巴黎公社運動的影像記錄。 1888年巴黎鐵塔建造中的樣貌,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全景照。再至 1917年達達主義運動者杜象的分身照,與1933年超現實主義藝術家Man Ray(曼雷)著名的"眼" ,到2003年胡斯記錄的卡薩布蘭加。
除此之外,現存史上第一張攝影照片也將來台,除了觀賞實物外,也可由此展快速認識攝影史及法國史大要。


圖片版權©Musée d'Orsay, Paris / dist. RMN)




展覽講座的時間與地點:


«攝影展 100 x France - 法國攝影回顧至今日發展»將展出一百幅法國攝影史中赫赫有名的大師及許多佚名攝影師的作品回顧,呈現自攝影技術發明所拍攝的第一張照片直到近期的攝影作品。這個展覽將以各種角度透視攝影的發展史:技術的演進與過程,同時也就各種攝影主題:藝術、報導、人文攝影等進行探討。

2月6日(五)的中午12:30~13:45 有100 x France的策展人Sophie Schmit的演講活動,地點世貿中心一館活動區。詳情也可見此

除了當天中午,Sophie Schmit將談展覽理念和簡介主要內容外,

隔天2/7日下午三點,在遼寧街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將有台灣著名的藝術學者林志明和策展人Sophie Schmit對談。
主題: 法國攝影機構的收藏與保存

以下是策展人與對談者的介紹:

策展人介紹: 蘇菲‧施密特
現為藝術史學者、媒體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近年來策劃的重要展覽有:《巴黎—上海:法國老中青三代攝影家聯展》(上海美術館,2005年)、《波坦斯基的詭魅幻影》(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2005年)、《第三隻眼:攝影與魅幻》(巴黎歐洲攝影之家,2004-2005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05-2006年)。

對談者介紹:林志明
現為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藝術學者及獨立策展人
專長領域:藝術理論、美學、法國當代思潮、跨藝術研究、影像美學、視覺文化研究、藝評研究
近年來策劃的重要展覽有:《CO6 台灣前衛文件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正機場二航廈 未來博物館》
歷年經歷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導言

《「攝影一百」;影像寫歷史》 策展人 蘇菲‧施密特 導言

--紀念吉妮‧聶普斯(1921-2007)

羅蘭‧巴特在談論攝影時寫道:「攝影所無限複製的僅曾發生一回。它機械化地重複著那些再也不能重生的存在。」

1839年攝影術發明之時,整個世界驚喜、雀躍之情可想而知,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終於成真。

本展述說的歷史,在巴黎正式展開,持續至今。

展品主要是從法國國家圖書館、奧塞美術館、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等世界三大攝影典藏官方機構收藏數以千計的照片中挑選而來。由於法國文化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賈克‧亨利‧拉提格基金會、布拉塞財產信託基金會、私人收藏家、攝影家、藝術家及其遺產所有權人們對我們的信賴與支持,促成了這次的巡迴展。

展覽中每一件攝影作品都附有與照片本身和攝影家相關的歷史文獻輔助說明,以便讓觀眾對法國、法國人和巴黎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位藝術家選擇一件作品展出,觀眾不僅能一窺諸如:尼塞佛‧聶普斯、阿道夫‧雨貝‧德‧莫拉、夏爾‧奈格、古斯塔夫‧勒‧克雷、厄金‧居維里耶、比松兄弟、菲利斯‧納達、厄金‧阿特杰…等攝影奇才的傑作,更能欣賞到艾杜瓦‧巴爾度斯、夏爾‧馬勒維爾、奧古斯特‧寇拉…等罕見展出的動人作品。這些展品中有些是業餘攝影家所拍攝的,有些則是出自賈克‧亨利‧拉提格或侯貝‧德‧孟德斯鳩伯爵等攝影著名愛好者之手。

然而,要了解攝影,必須先對攝影的技術層面有所認識。攝影術剛開始時是一群富裕的發明家憑藉著他們對攝影的無比熱情,慢慢地推動著。隨著攝影技術的革新(照片的複製技術、曝光時間的縮減…等),它在菲利斯‧納達和梅爾與皮爾森等十九世紀下半葉知名攝影師的成功經營下,快速地商業化。在拿破崙三世(1852-1870)統治期間,攝影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忠實地記錄了瞬息萬變的社會面貌,其中包括了巴黎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巴黎公社的政治運動,亦或是鄉村人口外流的社會現象。

此外,攝影始終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擺蕩著。1839年,法國國會議員暨科學家—法蘭斯瓦‧阿拉哥在法國科學院中的公開發表,預言攝影在未來科學上的重要角色。對天文學家亨利兄弟、巴黎刑事身份局創辦人—阿方索‧貝蒂永、精神科醫師拉威亞特博士或生理學家朱爾‧馬雷而言,這些「影像檔案」在經過整理、分類、對照與分析之後,有助於科學研究的進行。另外一位生理學家杜胥內‧德‧布洛姆則希望能將其「臉部表情分類檔案」的影像資料,提供給巴黎美術學院的學生們參考。

另一方面,包括夏爾‧奈格和古斯塔夫‧勒‧克雷在內的法國傑出攝影家先前曾經是畫家。而像是厄金‧德拉克洛瓦或艾德加‧竇嘉等藝術巨擘則透過攝影影像,建立起一套「人體姿態的圖像資料庫」。

二十世紀初,包括康斯坦‧普攸在內的畫意派攝影家,在畫面構成上和沖印過程中增添特定的視覺元素,使攝影呈現出接近繪畫的效果。在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局面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十分熱衷於攝影影像的技術實驗。在曼‧雷、多拉‧瑪爾或拉烏爾‧烏貝克的作品中,攝影不再只是自然形象的「再現」,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創作」。

1930年後,包括:布拉塞、安德烈‧柯特茲、侯貝‧杜瓦諾在內的人文主義攝影家,期望在充斥著孩童、混混與戀人的巴黎街道上,藉由攝影影像追尋其獨特的城市詩意。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吉妮‧聶普斯和薩賓娜‧魏斯成為攝影記者,她們以影像進行政治與社會新聞的報導。攝影大量出現在報章雜誌與書籍之中,甚至以海報的形式貼滿了房子的外牆。時尚攝影師法蘭克‧霍瓦將拍攝場景拉至巴黎的街道巷弄之中。攝影通訊社的數量也大幅增加。亨利‧卡蒂耶—布列松是馬格蘭攝影通訊社(1947年成立)的創始者之一,他提出了「決定性瞬間」的攝影概念。馬丁‧法蘭克或雷蒙‧德巴東等攝影家,直接管制其作品的使用及商業化過程。攝影記者吉爾‧卡隆甚至為了報導戰爭前線的新聞而失去了生命。傑魯普‧西埃夫將攝影當成小鵝卵石,在播撒的過程中探索個人內在的生命故事。艾格妮‧華達將男演員傑哈‧菲利普在亞維農藝術節中演出的英雄形象化作永恆, 之後她將創作重心轉向電影與「當代藝術」。

從1970年代至今,攝影逐漸朝向造形藝術來發展。在貝爾納‧佛孔、派屈克‧托薩尼、華雷莉‧貝朗、華雷莉‧朱維以及法蘭克‧貝林的作品中,攝影成為造形藝術家創作時的一種媒材。對貝爾納‧布洛緒和喬治‧胡斯而言,攝影代表的是一種「記憶」。尚—馬克‧布斯塔曼帝在其裝置中,將攝影轉變成繪畫作品。而貝特朗‧拉維葉甚至不以攝影家自居。

此次展覽希望能夠透過法國發明攝影術至今不到兩百年的豐富作品,展現出攝影藝術無限的創作生命,同時激發後人藉由攝影影像敘說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動人故事。
最後,本文再度引述巴特在《明室:攝影札記》(1980年)的一段文字作為結語:「攝影未必說某一事物已不存在,但必定說某一事物曾經存在。」

(附註:基於作品保存的考量,此次展覽係以展覽用的現代照片形式呈現原作,展品製作皆由原作的權利所有者監督管理。
)


法國在台協會連結
法國藝文推廣協會連結
關於法國藝文推廣協會

沒有留言: